珍惜与懂得
如何改变“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
美国副教授现身说法:
看到"只收藏,不阅读"的讨论,恍如回到7年前在台大备考托福时,天天上网找资料的那段日子。我花了大功夫在各大网站上寻找有关托福考试的文章和各种资源,包括词汇复习,阅读训练,作文模板,备考策略啦,等等,想的出来的问题我都去搜,都去整理。收藏这些资料,对我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我天生喜欢把东西分门别类。桌上的茶几,必须放在茶杯垫下,而且要放到桌子的一个角落上,否则,被两三岁的我看了,心理就特别扭,手痒痒地要去弄整齐。学会上网之后,发现很多免费电子资源,别人放上来共享的,自然就逐渐迷上了收藏整理资料,这种感觉,应该和那些迷上赌博的人一样,整理出一个文档,就像把别人的钱照单收过来了。发展到后来,我买了25G的移动硬盘来备份这些影视和文本资料,不够用了,又换100G,看着沉甸甸的银盘,也顿觉自己是个皓首穷经的读书人。
说到这里,我是想说,花功夫去收藏或整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电子资源,本身并不是问题,不但让人产生成就感,还有很多实际用途。如果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做好索引或者tag,自己用到或者和朋友分享的时候非常方便,几个鼠标点击就出来了。有人喜欢收藏励志类的故事啦,名人警句啦,这些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既轻松又有所得。更重要的,做学生的经常要读文献,文献这东西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万一哪个时段网路出了问题,或者学校的租用服务过期了,记性不好的人,想找回这些好文章就比较困难,在校外想要找文献,也不是简单差事。所以,我都是找到后马上略读摘要,感觉不错就分类收藏。但非得在移动硬盘上才能找出文献的情况,我目前还没碰到,可是这也不代表我收藏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其实,相比于小品散文类的东西,文献类读起来太吃力了,趣味性也不强,所以我能不读时就不读。读的少,就自然不会依赖移动银盘来储存文献。
回到刚才的例子,我收藏了很多托福备考资料,和我最后的托福考分有正相关吗?我看应该没有。用学习方法举个例子,有的作者强烈建议做托福阅读要先略读全文,有的帖子指出来说,谁读全文谁是傻子,我听谁?最终还不是得自己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训练。在这个问题上,了解的方法多,不代表谁就有优势,真正的优势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上。如果我当时不花很多的精力去读别人的经验,去收藏别人写的帖子,我就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托福习题,这个结果不会比前者差。读别人的所谓方法,无非是种心理安慰,和中年妇女求神拜佛一个道理,自己对自己的训练,才是真枪实弹的操练。对于这种情形,我还是想引用叔本华广为人知的经验:杜绝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切身体会的经验和想法,才是能加以利用,并提升自己水平的可靠手段。但这不代表收藏电子资源有什么毛病,问题可能出在工具上:电脑。
慢慢地,我体会到我不仅仅在托福考试的准备阶段有这个毛病,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有这个毛病:总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看别人的经验之谈,自己倒不动手干了,真是很致命。打开电脑就习惯性地先上上各大论坛和Google Reader,然后下载,收藏,忙得不亦乐乎。中研院院士王�森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给研究生的经验中说,"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的能力都大幅下降",这真是一剑双刃的最好注脚。研读文献的时间多了,自我训练的时间却少了;习惯在论坛上争论不休,口出狂言,却忘了平日里应该多练练汉英语的口才文笔。电脑给我们带来希望,也带来威胁。
几年前,我彻底地和自己谈了一次,我使用电脑,提高学习效率了吗?如何使用电脑,对我的学习是不是关键性的?我犹豫不决,只能列了很多比较条目,看看各自的优缺点到底如何。我最终发现,我使用电脑并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没有电脑,我可以用更传统的方式找文献,收藏整理资料,而这对我的学习效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电脑带来的问题不是说我下载的东西没有意义,不好,不是的,这些东西都很好,有的还是别人好心好意拿出来分享的"秘籍";真正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分心。比方说,写文章时好友msn上说几句,就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聊;休息时点开sina一看,各种八卦消息,比学术信息有趣多了,而手上要干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那电脑的好处在哪里呢?在于资源变得更容易获得,我听过一个七十年代读博士的教授,说起他们那会是怎么在图书馆查找文献的,非常辛苦的。如果取长补短,就能让个人电脑在研究中发挥作用,让学习变得更便捷。由于资源的容易获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料的过度收藏了,也就是网友说的,"几百几千个收藏"。通过这次思考,我认为电脑可以给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电脑没有给我带来效率,我可以掐断网路连接,少check email或者看娱乐新闻(现在新闻都是娱乐性的)。
但真的有必要收藏很多免费网路资源吗?如果不是出于喜欢收藏的天性,我看也没必要。过渡沉迷于收藏网路资源,至少不算理性的选择。看到很多跟贴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要"痛改前非",我看"罪恶感"倒不必这么重。因为分门别类地收藏资料,本身是个好习惯,没人规定收藏的人必须去读这些资料,要不然管采购的图书馆员意见可大了。选择性地不阅读,也不是个坏事,跟研究学习不相干的,当然可以随心所欲点,没必要逼迫自己非看下去不可。我猜很多人有逛论坛的习惯,经常会看到很吸引人的标题,"不可不读""不看后悔一辈子""五分钟保证学会""XX院士教导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美国大教授生前最后一课""北大学生生存秘籍""三分钟教你申请美国名校",等等。像卖街上老鼠药一样,拿个大喇嘛使劲喊,买的人也很多,但老鼠药可以做到药效很强的,而这种"不看后悔一辈子"的东西不见得非得去看去收藏,不过花时间买心安。
一个经典的例子,我看到一个论坛上说,"数学理论是创新的前提,我这儿打包了700本数学书,大家随便下",我一个头两个大,别说700本,就是70本也绝对够普通科学工作者看一辈子了。这时候,应该坦然承认自己不是神,因为一目十行也不够用啊,也就没必要去点击下载收藏。如果收藏的很多是这种类型的网路资源,不如大方点仍了,别说没机会看,看了也不会长进,更没必要"痛改前非"。
总结下,爱好收藏电子资源是个好习惯,如果收藏的时候就做好分类和索引的话。有选择性的阅读也是个好习惯,术业有专攻,关注好自己做的领域已经很难了。不要为 "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感到惭愧,爱好收藏的人不是用功的力度不够,而是用功的角度有偏差。同时也不要把问题局限在感情层面上。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如何选择自己必须要看的资料,有效得阅读和做摘记。问问自己,给自己最大的独立性时,我要干的是什么事,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住一句谚语:最可怕的敌人是一步也不放松的敌人。下面我从资料的查找和选择,如何带着目的阅读,如何读文献,和坚持四个角度,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
真正关键的问题在,如何选择自己必须要看的资料,有效得阅读和做摘记。问问自己,给自己最大的独立性时,我要干的是什么事,然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住一句谚语:最可怕的敌人是一步也不放松的敌人。下面我从资料的查找和选择,如何带着目的阅读,如何读文献,和坚持四个角度,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只收藏不阅读"这个习惯,前文已经把它从情感层面上升到了理性选择的层面,那接下来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都是我十多年网路阅读经验的总结,希望有心人能从中得到启发,发展一套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向你保证,这个过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1、
资料取舍
电子资源,一个指普通论坛,专业网站,娱乐网站等有价值的资源,我通常称为生活资源;也有可能指跟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我通常叫文献资源。
资料取舍部分,我只谈生活资源的取舍问题。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资源比文献资源有吸引力,更有趣,阅读起来也轻松,是工作压力的调剂,结果就更容易在这个方面碰到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网路上沉迷在生活资源中不能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意味着一旦工作压力加大,读者会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网路资源释放压力,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又反过来加大了工作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我也曾经碰到这个问题,五年前Youtube刚出来,我沉迷于上面的娱乐视频,前面两个月几乎每天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一天睡觉前我仔细想了想,Youtube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是用来干什么呢?sina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是用来干什么呢?msn出来之前,我那些时间又是用来干什么呢?一连三问,让我很快明白这些网站其实和我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把时间花在上面是没有任何成效的,说好听了是浪费时间,往难听了说,属于慢性自杀。但我也不能不娱乐。
于是我制定了一套"数字约束法",这套方法的前提就是前面的思考:这些网站没有在工作上带给我成效,但让我得到适当放松;读一个帖子可能会是收获,但不会因为没去读哪个帖子,我的生活就要遭受损失。"数字约束法"说白了很简单:因为经常去两三个我有会员身份的论坛,就规定自己每天只看三个论坛帖子,看三段Youtube。如果帖子多看一个,这样惩罚自己:往上面发一个有用的主题贴。Youtube也一样,多看一个,自己要往上面传一段。人都有惰性,要发有用的主题帖,或者传一段视频,相比较读帖子和看视频而言,趣味性显然都低一点。为了避免不被惩罚,我只能尽量严格地遵守规定。而且也带给我一个好处:由于每天只能读五个帖子,在我看的帖子里,我对话题都是非常熟悉和做了一定分析思考的,这样,放松的同时,知识面和思考能力也得到提高,一举两得。"数字约束法"我已经用了五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上网习惯。如果觉得三这个数字不符合自己的现实,可以在二到五里面自由选取,但不能再往大了选。
2、
阅读的目的性
两个女人在街上走,一个是去菜市场的路上,她目的明确,想好了要买什么菜,买回来之后怎么做,完了等老公孩子回家吃饭。另一个少女却没有目的性,她看到街上的帅小伙真不少,街景也漂亮,彩灯挂起来了,壁橱里新衣服亮出来了,下午出来走到五点钟光景,回家吃晚饭已经来不及了,那就肯德基随便吃点爱尔兰烤鸡翅,晚上霓虹灯广告牌亮了,比白天还有趣呢,那当然得接着逛。她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两个女人的例子是拿来比喻阅读的目的性问题。如果我们带着目的,做起事情来就高效,不觉得枯燥乏味,用很酷的英文说,就是处于flow state。相反,例子里的少女终究有天会悔悟,年少时应该少逛点街,多花点时间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所以说,目的性也是要花时间去思考,不是凭空就有的,更多的情况是,有那么一点点目的性,但不够明确;或许有那么一两点,但没有三四点。于是问题马上就和职业定位和自我期待等等"大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因为人心里没有目标没有期望的时候,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多么便宜舒适,没有代价,也就没有目的性。这是个大问题了,其落脚点又在哪呢?处理小问题比处理大问题要简单,我采用"关键词法"来克服这个困惑。具体做法是,一天列三个目标(必须和你的大目标和人生规划有关),写成简短的关键词,它们清晰地规范了我这天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同时,每天列两个关键词,作为上网找资料和读文献的中心词语。
提到的两类关键词,用不同的颜色分别写在摘要片上(我喜欢黑色和蓝色两种),标注好日期;日子长了就有一叠关键词,月末的时候有精力,可以用两张A4白纸分别抄录关键词,这里面就很清晰地看到这个月里注意力是如何转移的,是不是偏离了职业规划或者手头的课题。我往往懒得重新再抄一遍,拿出摘要卡过一遍也大致可以看到这个月里主要做成了什么事情。显然,这些做法又是针对电脑上的注意力分散问题设计的,好处在克服了 "注意力分散"的情绪,让我始终记得当下紧要的还有什么事情,目的性明确,也就不那么容易分心了。
3、
读文献
这里只谈理工科的文献阅读过程,因为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方法上必然是有局限性。我读的文献主要是三类:两本专业期刊上的文献,用前面提到的关键词法搜索的论文,和团队推荐的论文。阅读方法也是三种:略读摘要,通读全文,精读。注意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文献都有略读过程,而所有精读的文章,都经过前面的略读和通读的。然后呢,就是三种阅读方法在三类文献来源上的应用比例有所不同:专业期刊上,三种方法的应用数量是10:2:0.5;搜索文献上,大致是10:5:1;团队的推荐文献是10:10:10。
这三种阅读方法应该是大家都在用的,每个人在应用效果上可能还有所不同。本质上,三种方法无所谓好坏,都是必须掌握的方法。我不可能所有的文章都去精读,也不会把重要文献拿过来略读,这些都是不合适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以及跟学生交流的经验,大家在通读和精读这两个方法上还是会碰到些问题,我先谈谈精读。技术上讲,精读的过程要把文章的每一个词语都搞清楚,把文章的整体思路也要搞清楚。那这会不会导致阅读压力,导致重新产生"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呢?不会的,因为值得精读的文章其实不多。当发现一篇和自己的研究目标相关的文章,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章,有多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的潜在可能的文章时,或者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好文献,经过权衡,我才决定是否采用精读,这决定了精读的文章的比例是很小的,其绝对量也是非常少的。精读的文章必须打印下来,便于手写做摘要和笔记。
而通读处于精读和略读之前,其文献量大,其相关性却一般,因此也是挑战性的。我用"slides摘录法"来克服这个问题。先给slides起个标题,由里面内容的关键词决定,再附加一个做笔记的起始时间,比如,"超临界反应应用实例01/01/2010-06/01/2010"。然后选择需要通读的文章来。我自己是个视觉型的读者,所以对文章里的支持性的图表,目录等视觉效果比较敏感,我用pdf reader附带的照相功能截图下来,粘贴到slide上面,然后在记录栏里写好标题,作者,和图表内容;碰到有启发性的语句,我用高亮功能(荧光笔)划上,然后再截图复制到slide;然后,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往里面添加。这样,阅读和整理的过程同步完成,非常高效,也便于将来retrieve。半年下来,slides大约达到三百页,你就可以给整理下slides,写个outline。我这里强力推荐,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文献数量"和"阅读要求"之间的矛盾。
4、
坚持
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教导别人如何磨刀的人,他自己的刀不见得锋利。这就是说,明白这些方法却不动手去做,是导致我们人生挫败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到的这些方法仍然是徒劳,仍然是不值一文。在习惯的培养中,如果"坚持"这个要素缺失了,坦白地讲,说得再多再精彩,听得再多,读得再多,也都是徒劳无功,不过一种行为艺术而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努力攀登人生新的高峰。也把"坚持"这个问题留给读者,看看你有无好方法可以把这些说法变成习惯,然后来和网友们分享你的过程。
浅谈生物信息的职业发展规划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0 15:31:00 2010,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celler (celler),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浅谈生物信息的职业发展规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9 14:37:27 2010, 美东)
这里生物信息泛指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本文仅是职业技能上的浅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我觉得职业发展应该是广、深必备。
广:熟练各种编程语言,能够处理各种数据,同时学习相关生物知识;
深:在某一生物研究方向深入,熟悉从实验到数据及结论的各项环节。
广而不深的后果是没有确定的研究方向,总是给别人作工具;
深而不广的后果是在当今数据爆炸的时代发展机会少。
难点有以下几点,难度依次增加:
1. 各种类型编程语言的熟练使用:并不是指掌握所有语言,而是根据数据对象选择那
么几种有代表性的语言。理论上C/C++可做任何事情,但会用R/Matlab/Perl等会在一些
场合更高效一些。
2. 学习各种生物知识:一方面是书本知识,其主要功夫是在业余时间的利用上;另一
方面是实践知识,来自于生物实验室,交流为主。
3. 同时还得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绝对是个难点,会编程不等于懂数学。
4. 某一个方面深入。这里说的方向必须是生物研究的方向,而不是生物信息的方向。
我觉得以上几点都达到的话,从读博士起大概需要5-10年时间。
生物信息全才=生物+统计+建模+数据库+软件。
(建模指动力学上的,不是指统计建模)
周老师话人生(十二)──培养习惯的“四步魔法”(上)
各位开复网的年轻朋友:
你们好!
一周一次,我们在这里见面,我似乎已成习惯,希望你们也成习惯,就像一周听一次你喜欢的选修课,也像一周去一次教堂。其实细想起来,千百年来宗教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它在许多地方就智慧地借用了习惯的力量──你看,天天念经,不就是一种习惯?天天祈祷,不就是一种习惯?每周做一次礼拜,不就是一种习惯?每年到沙特进行一次朝圣,不也是一种习惯?!
那围绕"习惯"两字,这周我要和你们探讨什么主题呢?
这周我要与你们探讨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如何培养习惯?
因为从某从意义讲,我以前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们从内心深处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之重要,从而使你们产生强烈的要培养自己各种好习惯、克服自己各种坏习惯的欲望。而有了这种强烈欲望后,下一个问题,当然就是如何去实施了。
说到这儿,使我不禁想到许多朋友在网上的感慨。这种感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习惯确实重要,但就是培养起来太难了。
是的,一个"难"字,几乎挡住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脚步;也真因为此,习惯几乎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但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真有那么难吗?
不,完全不是!
我想,当你读完了我以下两周的《培养习惯的'四步魔法'》后,你一定会和我一样,产生这种感觉。
下面请允许我给你介绍这"四步魔法"。
这"四步魔法"是我在借鉴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又在自己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我确信它的价值。我深信,如若你能依照它的指引,一步步操作,那培养各种好习惯、征服各种坏习惯对你而言,一定是十拿九稳、易如反掌的事。
那这"四步魔法"究竟是哪四步呢?
第一步:必要性分析。即对该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必须作认真分析。
第二步:可性行研究。即对该习惯养成的可行性,必须作认真研究。
第三步:策略性探讨。即对该习惯培养的策略,必须作认真探。
第四步:操作性工具。即为了培养该习惯,还必须找到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操作工具。
下面容我一一为你阐述。
第一步──必要性分析
所谓"必要性分析",顾名思议,是指培养这个习惯对你是否必要;如果没必要,培养它当然毫无意义;但如果有必要,而且必要性极大,那我们当然就会下大功夫。
必要性实际也就是重要性,它帮我们解决一个动力问题。因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动力, 而这动力当然就来自这件事对我们的重要程度。
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当我们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或征服一个坏习惯时,必须仔细研讨其必要性,千方别仓促上马。为此你可以为其列出许多条条来:比如这习惯一旦养成,对自己有多大益处;如果养不成,对自己有多大坏处。这种条条越多,你会感到越重要,实施起来劲头也就会越大。
其次,你要培养什么好习惯、征服什么坏习惯,可从你的理想、抱负中提取;因为理想、抱负对我们人生无异是再重要不过的事。同时,你也可以从困扰你的难题、阻碍你的瓶颈、你必须达成的目标、你极待提升的短板中去提取;因为这类事你内心迫切想解决,因此一旦你从中提取出某种习惯或"习惯配方",你实施起来劲头就会特别大。这正如一位原本"回头率"极高的漂亮姑娘,又正在人生的那种关键时期,可这一阵身体突然发胖,以至使她往日的丰采和魅力大减。试想,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她得到了一组可以征服她肥胖的"习惯配方",那她行动起来的劲头一定是超乎寻常的。因为对于她而言,这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即必要性太大了。
以上是这"四步魔法"的第一步──必要性分析。
第二步──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显然是指当我们仔细分析了培养这个习惯的必要性后,还要对其可行性作认真研究。
为什么?
因为有了必要性以后,能否可行还是个大问题。
比如非典后,人们都深感健康的重要,于是有母亲就下决心,一定要带儿子养成天天清晨五点起来跑步的习惯。
你可分析一下,这习惯的可行性究竟如何?
这显然有问题。因为你这样做,一天是可以的,一个星期也可以;但一个月呢?一年呢?长此以往呢?显然就不可行了。
再比如有同学认为外语对自己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心一横,发誓要养成每天记100个单词的习惯,这样,一天一百个,十天一千个,一百天一万个,这多带劲啊!
但这样做能长久吗?显然有问题。
为什么?
因为单词是要不断复习才能真正记住的。因此开始几天你也许还可以,但越到后来,这种复习量就会越大,以至大到最后你根本就无法应对。到那时,这习惯就只能中途夭折了。
再比如我们以前提到开复老师为增进人际关系,每星期请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吃饭的习惯。于是有同学听了也兴致勃勃准备养成这一习惯。但你有没有想到,你的状况与开复老师是完全不一样的。单就经济而言,人家每月是多少收入,而你又有多少呢?
再比如宠物随地大小便是京城一个十分让人头疼的问题,于是报上登出文章,说有人发明了一种宠物公厕,只要让宠物养成到这些公厕方便的习惯,这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你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对其可行性进行质疑:让人养成往指定器具吐痰、扔垃圾的习惯尚且难而又难,那让宠物要养成这种习惯,岂不比登天还难……
朋友,以上就是我所谈的"可行性研究",也就是必要性有了以后,还要对其可行性作极认真的分析。因为很显然,假如这习惯既必要、又可行,那我们实施起来就会节节胜利,劲头会越来越大,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相反,如果虽有必要,却不可行,那总有一天,问题会暴露出来,使你不得不忍痛割爱,最终放弃;而到那时,你在失败之余,自信心岂不也会大受挫伤?
因此对于可行性研究这一步,望你一定要走,可千万别省略了。
第三步──策略性探讨
培养习惯"四步法魔"必经的第三步,便是策略性探讨。
所谓"策略性探讨",是指当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充分以后,真正实施起来,我们还必须讲究策略性。否则,这习惯照样难以养成。
对此容我举一实例,你就很容易理解。
在我一次课上,有位来自沃尔沃的年轻女主管向我提问:
"周老师,我家住16楼,我很想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上下楼不乘电梯,这样对我减肥、健身肯定很有好处。但为什么我试了几天,就不成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典型,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
试想,为了减肥、健身,天天爬16层高楼,那毕竟是一件极艰苦的事:开始她一定是咬着牙、喘着气、努着劲,才一步步艰难地把腿挪到那16层的;而随后几天,她一定会天天累得浑身酸痛,以至酸痛得她全身骨头架子都要像散了似的;而再以后,她心里每天一定都在激烈地斗争,以至终有一天,她感到实在无法坚持了,于是就只能中途放弃,并无可奈何地抚慰自己道:"胖一点就胖一点嘛,这算什么,还丰满呢?你看人家香港肥姐,活得多潇洒、多滋润啊!"
……
朋友,这也许就是这位女士败下阵来的真实过程,也一定是我们许多人曾败下阵来的真实过程。
那采用我所谓的"策略性"又应如何去做呢?
应该这样去做。
你想,你一下子要爬这16层高楼当然难度极大。那怎么办呢?你先别急,别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口吞下个热汤圆。你慢慢来──开始几天,剩电梯到十三四层,爬二三层;爬二三层对你一定很轻松,没什么问题吧?好了,过些天再加一层;这加一层对你一定也没什么问题吧?好了,过些天再加一层……朋友,你只要听我的话,不急不慢、循序渐进,一天天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加,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每天爬十六层楼还会感到轻松自如、兴致勃勃、精神抖擞、豪情满怀,仿佛珠穆朗玛峰也天天踩在你脚下似的……
朋友,我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因为我许多现在你们看似不可思议的习惯,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养成的。
那我以上所举的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培养一种习惯,除了要研讨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还必须探讨它的策略性。
而经过我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认为这策略性关键在两个字──
"少"和"小"
所谓"少",就是从总体战略而言,每个阶段培养的习惯,要讲究一个"少"字,千万不能"多";
所谓"小",就是从具体战术而言,每个习惯开始培养时,要讲究一个"小"字,千万不能"大"。
因为这两个字太重要了,因此让我来分别细说。
先说这"少"字。
我们培养习惯,为什么总体战略上,每个阶段要讲究一个"少"字呢?
这就要先从我们培养习惯的总体战略说起。
实际从我以前的大量论述中,你们一定能知道,我之所以如此强调"习惯"、如此重视"习惯",因为"习惯"决不是简单两个字、也决不是某项单一的素质,而是一条路,是一条您一辈子应坚持去走的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修炼之路。我们前面还提到,我们这里所谈的习惯,决不是一种狭义习惯,而是一种"广义习惯"。
既然是一条一辈子要走的路、又是一种"广义习惯",那我们这一生要培养的习惯从小到大、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从学业到事业、从动作到思维、从思维到精神,是不是太多了、太多了?!
那如此多的习惯要去培养,我们如何应对呢?
显然每阶段要讲究一个"少"字。
不讲究一个"少"字,一大堆习惯都想培养和征服,到头来就会成狗熊掰棒子,一个也拿不到手。
而讲究了一个"少"字,就等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就等于用铁郎头,去砸一个小钉子,就很容易成功。
而一旦你成功了,兴趣有了,劲头大了,信心也足了,于是就会接二连三,势如破竹,开始了极好的良性循环;否则,岂不会产生可怕的恶性循环?
因此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每个阶段培养的习惯一定要"少";尤其开头,一二个、二三个足矣。
以上我们讲的是"少"。
下面再讲这"小"。
这可是我的一个重大发现,其对成功培养一个习惯的作用,可以说妙不可言。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是以前面举的爬16楼的故事为例。
你看那学员为何十六层没爬几天就败下阵来了呢?问题显然在一个"大"字──你想,从来都是乘电梯的人,猛不丁天天要爬十六层高楼,这数字多"大"啊,简直大得吓人!
但如果我们把这"大"变 成"小",把每天十六层变成这习惯起步时每天先只爬二三层,这问题岂不一下就迎刃而解了?
这实际是一种智慧,而且还是大智慧。因为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这样一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而实际细想起来,天下许多难事、许多大事,一件件不都是从易处、从细处着手的吗?而有了一个"小"字,不就一下子变得"易"了、变得"细"了吗?
因此,通晓了这种智慧,我们在习惯上也一定要这样做。而从某种意义讲,习惯的培养和改变,其本质是要根本去改变一个人,这几乎是我们人生最难的事!试想,我们学习读书尚且要从一加一开始,从加、减、乘、除开始,那我们培养习惯,就更应顺序渐进,从一个"小"字开始!
我们说起步时要讲究一个"小"字,另一个缘由是,由于采用了这一策略,我们在习惯培养上最难过的两道坎,就给您一下子轻易迈过了。
第一道坎是"起步"坎。
我们还是以爬楼为例吧。你从小乘惯了电梯,现在要爬十六层,而且以后天天要爬这十六层,你当然就很难下决心起步培养这习惯。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目标虽然是爬十六层,但开始只要二三层而己,这有什么难的?我今天就起步,甚至我此刻就起步!!
因此你看,起步时讲究一个"小"字,这第一个坎就很轻松地给我们迈过了。而万事开头难,这第一步迈出去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这起步时讲究一个"小"字,还能帮我们轻松迈过习惯培养的第二道坎──"前三五天"坎。
对此我们还以刚才的情况为例。
试想,倘若我们下决心起步了这习惯,那一开始这强度有多"大"、对于你的变化又有多"大"啊!而由于强度过"大"、变化过"大",因此旧习惯的反抗也必然"大",旧势力的反扑也必然"大",你浑身上下的不适应、不舒服也必然"大",而"大"到一定程度,你实在顶不住了,当然就只能败下阵来了。
这也就是我们培养习惯往往难过的"前三五天"坎。
但现在起步时讲究一个"小"字呢,这"前三五天"坎岂不一下子又给我们迈过了?──你想,开始几天才爬二三层,而以后也是一点点加上去的,那你会遇到多少反抗、又会有多少不适应、不舒服呢?
朋友,说到此,我忽然想起最近我们清华老同学聚会。我们大家都到过世界许多地方,结果发现,现在不管世界上什么国家,都公认我们这近三十年的改革是极为成功的。那成功的原因何在呢?当然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很重要,我们采用的是渐进的策略。这策略用我们前政协主席李瑞环的话说,是:"迈小步,不停步"。您看,这"迈小步,不停步"讲的,不也是一个"小"字吗?
因此,国家的改革是这样,我们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应是这样,要"迈小步,不停步",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每阶段的一个"少"字和起步时的一个"小"字。而由这"少" "小"两字开始,我们一个个好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一个个坏习惯就能逐步克服,于是我们就走上了一条不断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修炼的康庄大道。试想,走上了这样一条康庄大道,年轻的朋友,你这一生还何愁学业?何愁能力?何愁财富?何愁健康?何愁快快?何愁幸福?!
以上,就是我要给你们讲的培养习惯"四步魔"中的第三步──"策略性探探",其关键在"少""小"两字。这两字用好了,培养好习惯、征服坏习惯,就会变得如囊中取物,你们说对吗?
执行力
那我们人性还有一大普遍的弱点是什么呢?
是──
“行而不恒!”
那何谓“行而不恒!”呢?
所谓“行而不恒”,是指当你知道了一种好的东西后,你行动了没有?行动了;但坚持了没有,没有!你想,你没有坚持,你只是“三分钟热度”、只是“开头热了二三天”、你只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这是我们人性中最普遍的现象──那你各种目标、各种难题、各种瓶颈、各种“短板”你怎么能实现、怎么能解决、怎么能突破、怎么能提升呢?因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持之以恒、都需要假以时日、都需要锲而不舍、都需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逐步得以实现的。而现在你是“行而不恒”,那所有这一切你怎么能达成、怎么能实现呢?
朋友,关于“恒”的这种重要性我们在前面是不是讲得太多、太多了,恐怕你耳朵已磨出了老茧。那我为何要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厌其繁地予以强调呢?因为这一点对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实在太重要了,尤其对我们听得越来越多的“执行力”三个字。
那何谓“执行力”呢?
所谓“执行力”就是你完成任务的能力、达成目标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一句话,是你要什么,就能达成什么的能力!试想,倘若你要什么、达不成什么,那还侈谈什么“执行力”呢?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要”,一定是指善的种种、而非恶的种种。
而想一想吧,如果我们人性的特质是普遍的“行而不恒”,那无论个人、企业、政府怎么能拥有对我们如此重要的“执行力”呢?!
……
朋友,以上我谈的,就是我们人性的二大普遍弱点──“知而不行”和“行而不恒”!由于这二大弱点,我们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普遍低下。
但朋友,我在此要异常兴奋地告诉你,一旦你明了了习惯的价值,一旦你真的下决心在习惯上下大功夫,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的人生仿佛发生了质的变化,你会从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恒”的人变为一个“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的人,你将拥有超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你的人生目标、人生难题、人生瓶颈、人生“短板”就很容易达成、解决、突破、提升!
A letter from a student
Hello HW,
I just want to thank you for being such a great GSI. I indeed learned a
lot from going to your discussion. You clarify a lot of my uncertainty
with the concepts and materials we learned throughout the course. I
honestly wouldn't know how I would do if it weren't for your help. Happy
holidays and take care.
Best,
Anna
New findings raise questions about reliability of fMRI as gauge of neural activity
New findings raise questions about reliability of fMRI as gauge of
neural activity
By Laura Sanders
December 19th, 2009; Vol.176 #13 (p. 16)
The 18-inch-long Atlantic salmon lay perfectly still for its brain
scan. Emotional pictures —a triumphant young girl just out of a
somersault, a distressed waiter who had just dropped a plate — flashed
in front of the fish as a scientist read the standard instruction
script aloud. The hulking machine clunked and whirred, capturing
minute changes in the salmon's brain as it assessed the images.
Millions of data points capturing the fluctuations in brain activity
streamed into a powerful computer, which performed herculean number
crunching, sorting out which data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which to
ignore.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neuroscientist Craig Bennett and his
colleagues at Dartmouth College could clearly discern in the scan of
the salmon's brain a beautiful, red-hot area of activity that lit up
during emotional scenes.
An Atlantic salmon that responded to human emotions would have been an
astounding discovery, guaranteeing publication in a top-tier journal
and a life of scientific glory for the researchers. Except for one
thing. The fish was dead.
The scanning technique used on the salmon — call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allows scientists to view the innards of a working
brain, presumably reading the ebbs and flows of activity that underlie
almost everything the brain do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fMRI has
transformed neuroscience, enabling experiments that researchers once
could only dream of. With fMRI, scientists claim to have found the
brain regions responsible for musical ability, schadenfreude,
Coca-Cola or Pepsi preference, fairness and even tennis skill, among
many other highly publicized conclusions.
But many scientists say that serious issues have been neglected during
fMRI's meteoric rise in popularity. Drawing conclusions from an fMRI
experiment requires complex analyses relying on chains of assumptions.
When subjected to critical scrutiny, inferences from such analyses and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don't always hold true. Consequently, some
experts allege, many results claimed from fMRI studies are simply dead
wrong.
"It's a dirty little secret in our field that many of the published
findings are unlikely to replicate," says neuro scientist Nancy
Kanwisher of MIT.
A reanalysis of the salmon's post mortem brain, using a statistical
check to prevent random results from accidentally seeming significant,
showed no red-hot regions at all, Bennett, n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and colleagues report in a paper submitted
to Human Brain Mapping. In other words, the whole brain was as cold as
a dead fish.
Less dramatic studies have also called attention to flawed statistical
methods in fMRI studies. Some such methods, in fact, practically
guarantee that researchers will seem to find exactly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in the tangle of fMRI data. Other new research raises
questions about one of the most basic assumptions of fMRI — that blood
flow is a sign of increased neural activity. At least in some
situations, the link between blood flow and nerve action appears to be
absent. Still other papers point ou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insidious pitfalls in interpreting the complex enig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ctive brain region and an emotion or task.
Make no mistake: fMRI is a powerful tool allowing neuroscientists to
elucidate some of the brain's deepest secrets. It "provides you a
different window into how mental processes work in the brain that we
wouldn't have had without it," says Russell Poldrack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ut like any powerful tool, fMRI must be used with caution. "All
methods have shortcomings — conclusions they support and conclusions
they don't support," Kanwisher says. "Neuroimaging is no exception."
BOLD assumptions
fMRI machines use powerful magnets, radio transmitters and detectors
to peer into the brain. First, strong magnets align protons in the
body with a magnetic field. Next, a radio pulse knocks protons out of
that alignment. A detector then measures how long it takes for the
protons to recover and emit telltale amounts of energy. Such energy
signatures act as beacons, revealing the locations of protons
ensconced in specific molecules.
fMRI is designed to tell researchers which brain regions are active —
the areas where nerve cells are abuzz with electrical signals.
Scientists have known for a long time how to record these electrical
communiqués with electrodes, which can sit on the scalp or be
implanted in brain tissue. Yet electrodes outside the skull can't
precisely pinpoint active regions deep within the brain, and
implanting electrodes in the brain comes with risks. fMRI, on the
other hand, offers a nonintrusive way to measure neuron activity,
requiring nothing more of the subject than an ability to lie in a big
tube for a while.
But fMRI doesn't actually measure electrical signals. Instead, the
most common fMRI method, BOLD (for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relies on tiny changes in oxygenated blood as a proxy for brain
activity. The assumption is that when neurons are working hard, they
need more energy, brought to them by fresh, oxygen-rich blood. Protons
in oxygen-laden hemoglobin molecules, whisked along in blood, respond
to magnetic fields differently than protons in oxygen-depleted blood.
Detecting these different signatures allows researchers to follow the
oxygenated blood to track brain activity — presumably.
"There's still some mystery," Bennett says. "There are still some
things we don't understand about the coupling between neural activity
and the BOLD signal that we're measuring in fMRI."
Researchers use BOLD because it's the best approximation to neural
activity that fMRI offers.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works. But a
study published in January in Nature reported that the link between
blood flow and neural activity is not always so clear. In their
experiments, Aniruddha Das and Yevgeniy Sirotin, both of Columbia
University, found that in monkeys some blood changes in the brai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localized neuron firing.
Das and Sirotin used electrodes to measure neuronal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as blood flow in monkeys who were looking at an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dot. As expected, when vision neurons
detected the dot and fired, blood rushed into the scrutinized brain
region. But surprisingly, at times when the dot never appeared and the
neurons remained silent, the researchers also saw a dramatic change in
blood flow. This unprompted change in blood flow occurred when the
monkeys were anticipating the dot,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
imperfect correlations between blood flow and neural firing can
confound BOLD signals and muddle the resulting conclusions about brain
activity.
Mass action
Another fMRI difficulty arises from its view-from-the-top scale.
Predicting a single neuron's activity from fMRI is like trying to tell
which way an ant on the ground is crawling from the top of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without binoculars. The smallest single unit
measured by BOLD fMRI, called a voxel, is often a few millimeters on
each side, dwarfing the size of individual neurons. Each voxel — a
mashup of volume and pixel — holds around 5.5 million neurons,
calculates Nikos Logothetis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 in Tübingen, Germany. Assuming that the millions of
neurons in a voxel perform identically is like assuming every single
ant on the National Mall crawls north at noon.
"fMRI is a measure of mass action," Logothetis says. "You almost have
to be a professional moron to think you're saying something profound
about the neural mechanisms. You're nowhere close to explaining what's
happening, but you have a nice framework, an excellent starting
point." BOLD signals could reflect many different events, he says. For
instance, some neurons send signals that stop other neurons from
firing, so increased activity of these dampening neurons could
actually lead to an overall decrease in neuron activity.
Kanwisher points out that words such as "activity" and "response,"
mainstays of fMRI paper titles, are intentionally vague. Pinning down
the details from such a zoomed-out view, she says, is impossible.
"What exactly are the neurons doing in there? Is one inhibiting the
other? Are there action potentials? Is there synaptic activity? Well,
we have no idea," she says. "It would be nice to know what the neurons
are doing, but we don't with this method. And that's life."
Inadvertent mischief
After BOLD signals have been measured and the patient has been
released from the machine, researchers must sort the red-hot voxels
from the dead fish. Statistics for dealing with these gigantic data
sets are so complex that some researchers outsource the analyses to
professional number crunchers. Choosing criteria to catch real and
informative brain changes, and guarding against spurious resul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an fMRI experiment,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opaque.
"It's hellishly complicated, this data analysis," says Hal Pashler, a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nd that
creates great opportunity for inadvertent mischief."
Making millions, often billions, of comparisons can skew the numbers
enough to make random fluctuations seem interesting, as with the dead
salmon. The point of the salmon study, Bennett says, was to point out
how easy it is to get bogus results without the appropriate checks.
Bennett and colleagues have written an editorial to appear i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at argues for strong measures
to protect against false alarms. Another group takes the counterpoint
position, arguing that these protections shouldn't be so strong that
the real results are tossed too, like a significant baby with the
statistical bathwater.
One of the messiest aspects of fMRI analysis is choosing which part of
the brain to scrutinize. Some studies have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by
selecting defined anatomical regions in advance. Often, though,
researchers don't know where to focus, instead relying on statistics
to tell them which voxels in the entire brain are worth a closer look.
In a paper originally titled "Voodoo correlations in social
neuro science" in the May issue of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Edward Vul of MIT, Pashler and colleagues called out 28 fMRI
papers (of 53 analyzed) for committing the statistical sin of
"nonindependence." In nonindependent analyses, the hypothesis in
question is not an innocent bystander, but in fact distorts the
experiment's outcome. In other words, the answer is influenced by how
the question is asked.
One version of this error occurs when researchers define interesting
voxels with one set of criteria — say, those that show a large change
when a person is scared — and then use those same voxels to test the
strength of the link between voxel and fear. Not surprisingly, the
correlation will be big. "If you have many voxels to choose from, and
you choose the largest ones, they'll be large," Vul says.
In a paper in the May Nature Neuro science, Nikolaus Kriegeskorte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 Cambridge, England, and colleagues
call the non-independence issue the error that "beautifies" results.
"It tends to clean things up at the expense of a veritabl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Kriegeskorte says.
Digging through the methods sections of fMRI papers published in 2008
in Nature, 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 and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turned up some sort of nonindependence error in 42
percent, Kriegeskorte and colleagues report in their paper. Authors
"do very complicated analyses, and they don't realize that they're
actually walking in a very big circle, logically," Kriegeskorte says.
Kanwisher, who just cowrote a book chapter with Vul about the
nonindependence error, says that researchers can lean too heavily on
"fancy" math. "Statistics should support common sense," she says. "If
the math is so complicated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it, do something
else."
The problem with blobology
An issue that particularly irks some researchers has little to do with
statistical confounders in fMRI, but rather with what the red-hot
blobs in the brain images actually mean. Just because a brain region
important for a particular feeling is active does not mean a person
must be feeling that feeling. It's like concluding that a crying baby
must be hungry. True, a hungry baby does cry, but a crying baby might
be tired, feverish, frightened or wet while still well-fed.
Likewis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 brain structure called the insula
is active when a person is judging fairness. But if a scan shows the
insula to be active, the person is not necessarily contemplating
fairnes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insula also responds to pain,
tastes,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speech and memory.
In most cases, the brain does not rely on straightforward
relationships, with a specific part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one
and only one task, making these reverse inferences risky, Poldrack
points out.
"Researchers often assume that there are one-to-one relations between
brain areas and mental functions," he says. "But we don't actually
know if that is true, an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o think that it's
not." Inferring complex human emotions from the activity of a single
brain region is not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done casually, as it is
often is, he says.
Sometimes, reverse inference is warranted, though, as long as it is
done with care.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saying there's a brain
region for x," Kanwisher says. "It just takes many years to establish
that. And like all other results, you establish it, and it can still
crash if somebody presents a new piece of data that argues against
it."
Marco Iacoboni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nd
colleagues drew heat from fellow neuroscientists for a New York Times
op-ed in November 2007 in which the team claimed to have ascertained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undecided voters as they were presented with
pictures of candidates. For instance,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activity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meant that subjects were
"battling unacknowledged impulses to like Mrs. Clinton." Poldrack and
16 other neuroscientists quickly wrote their own editorial, saying
that the original article's claims had gone too far.
Iacoboni counters that reverse inference has a valuable place in
research, as long as readers realize that it is a probabilistic
measure. "A little bit of reverse inference, to me, is almost
necessary," he says.
Careful language and restrained conclusions may solve some of the
issues swirling around fMRI interpretations, but a more serious
challenge comes from fMRI's noise. Random fluctuations masquerading as
bona fide results are insidious, but the best way to flush them out is
simple: Do the experiment again and see if the results hold up. This
built-in reality check is time-consuming and expensive, Kanwisher
says, but it's the be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spurious results.
A paper published April 15 in NeuroImage clearly illustrates the
perils of one-off experiments. In an fMRI experiment, Bradley
Schlaggar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nd colleagues found
differences in 13 brain regions between men and women during a
language task. To see how robust these results were, the researchers
scrambled the groups to create random mixes of men and women. Any
differences found between these mixed-up groups could be chalked up to
noise or unknown factors, the researchers reasoned. The team found 14
"significant"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the scrambled groups,
undermining the original finding and rendering the experiment
uninterpretable.
"The upshot of the paper is really a cautionary one," Schlaggar says.
"It's easy and common to find some group differences at some
statistical threshold. So go ahead and do the study again."
In many ways, fMRI has earned its reputation as a powerful
neuroscience tool. In the laboratories of capable, thoughtful
researchers, the challenges, exceptions and assumptions that plague
fMRI can be overcome. Its promise to decode the human brain is real.
fMRI "is a great success story of modern science, and I think
historically it will definitely be viewed as that," Kriegeskorte says.
"Overwhelmingly it is a very, very positive thing."
But the singing of fMRI's praises ought to be accompanied by a chorus
of caveats. fMRI cannot read minds nor is it bogus neophrenology, as
Logothetis pointed out in Nature in 2008. Rather, fMRI's true
capabilities fall somewhere between those extremes. Ultimately,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neuro imaging, instead of ignoring
them, may propel scientists towar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ain.
侠道
那些渐行渐远的青春
Berkeley-Stanford Colloquium today.
梦,不因现实而低头
找faculty opening主要用哪些信息来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8 10:31:02 2010, 美东)
Computer Science or Computer Engineering (CS/CE)
除了各学校自己的网站上,ACM杂志后面 还有上回有个板油贴的这些网站
academickeys.com
higheredjobs.com
chronicle.com
insidehighered.com
Canada:
universityaffairs.ca
就主要是这些了吗?还有其他重要的来源不?
谢谢!!!
那些撼世的言语
"My long-term scientific goal is to try to work out how the brain
learns (self-organises). This took me in direction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obability theory for neural networks. This provides a
hopelessly crude and impoverished model (called redundancy reduction)
of what the brain does and how it lives in its world. Unfortunately,
it's the best we have at the moment. We have to do some new
mathematics before we reach self-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that will
apply to the physical substrate of the brain, which is molecular: ion
channels, enzyme complexes, gene expression networks. We have to think
about dynamics, loops, open systems, how open dynamical systems can
encode and effect the spatio-temporal trajectories of their perturbing
inputs. "
let it go.
我不知道,但是这种事情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自然,当我发现的那一刻,愤怒、难受和郁闷都有。我甚至还大骂那无耻的小偷。可是又有用么。
或许我们是太在乎得失了,总是心理不能平衡。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着急,却在失去之前不知道珍惜。其实之前我也觉得放在哪个地方那个不够放心,但是因为自己不想太麻烦,太信赖那个毫不结实的锁,所以才轻易的丢失了它。
只能够说还好,也没有因为很久而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丢失了的,也许不属于我。我也不需要太去想,因为这终究是生活中你做出许许多多的选择中的过失的一种。不能因为有了这种过失,我们畏畏缩缩。卑鄙无耻的小偷,上天自然会惩罚。而其他的,又有什么可以谈得上是放不下的呢。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远远比这个重要。Sealeen说得对,以前我们丢失东西,总会气愤,情绪上波动很大。可是还不是过去了。
抛开这种生活中并不重要的小事,去更好的集中在我们重要的事情上去吧。
Some point I think I agree with this guy
是读文章,世界上的文章多得读不完,但重要的文章还是得读下来,尤其要读综述性的、
大师的文章。这很重要,我要看看以前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拿到的数据是什么?他们做
了怎样的统计假设?这些假设在要解决的问题中是否合理?站在这个角度就很容易找到新
的有意思的题目。第二,进入一个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做,对统计学家来说,只听
是不行的,数据到眼前就一目了然了,就像听了对一幅画的介绍,但百闻不如一见,还是
要去亲自了解一下数据是怎样收集的、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所以统计学家要学一
些新的语言。
我比15年前更喜欢统计"
当他被问及什么时候是学术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范剑青说是15年前刚毕业两三年的
时候。"当时,我发表了三篇有创意的文章,但暂时找不到下一个好问题,对信心有一定
的打击。而且当时对统计的理解还有些片面,整个统计学也没有太大进展。后来,随着社
会和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我做了很多原先不懂的问题,进入一些新的领域
,慢慢走出来了。"
范剑青记得刚毕业时问前辈:未来是什么?前辈说不好讲。后来前辈遇到他问:你现在已
经成熟了,你说未来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现在做统计比我15年前有兴趣得多,因为我
真不知道现在许多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它的答案是什么、自然的奥秘是什么。计算
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量,信息和技术革命又给统计学带来了很多新问
题,只要用统计去解决实际问题,永远做不完,我现在比当年还用功。"
从大学开始接触统计学到今天,统计对范剑青意味着什么?他说:"一是强有力的工
具,我做研究、与人打交道,十八般武艺最强的就是统计学;二是我的数学修养还可以,
不是统计的问题也敢碰,能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
good work
code, but do the math and thinking elegantly and solidly. Maybe the
code just 10 lines.
It's not kidding, it the truth.
The rest is good presentation by visualization and illustration.
100条人生重要的黄金法则
2 蝴蝶效应 ―― 细节决定成败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次翅膀,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州就会刮起一场龙卷风)
3 幸福递减定律 ―― 不要让感官味蕾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4 马蝇法则 ―― 感谢对手,正是他们催化了你的成功
5 帕金森定律 ――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Make full use of your time 做高效率人士!)
6 韦奇定律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7 鲦鱼效应 ―― 做出色的领导者,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8 犬獒效应 ―― 困难是造就强者的学校,竞争是铸造辉煌的通道
9 大拇指定律 ―― 你是大拇哥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0 权威暗示效应 ―― 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就要有主见 (迷信则必轻信,盲目则必盲从)
11 牢*效应 ―― 给别人开口机会,给自己改进机会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12 莫非定律 ―― 做好万全准备:感觉会出错的事,往往就会出错(对感觉不对的事情要特别小心;别畏惧失败,你的态度很重要)
13 蓝斯登原则 ―― 员工也是上帝 (营造快乐的工作环境,是解决员工工作倦怠的有效方式)
14 倒U形假说 ―― 半兴奋状态奠定成功之路(过犹不及,只有适度才是最佳)
15 避雷针效应 ―― 能疏善导,化解隐患(善疏善导,是管理的精髓;善于沟通,是个人在职场发展的必备能力;通过沟通,让组织里的成员上下一心)
16 巴纳姆效应 ―― 自信,才不迷信: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和坐标 (赞美别人,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17 蔡戈尼效应 ―― 善始善终,坚持到底,毅力造就成功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18 光环效应 ―― 全面、客观、透彻地认识事情,才能避免爱屋及乌 (提升自身形象,扩大自己的"光环";名人造就名牌,借名人增加产品的光环)
19 吉格勒定律 ―― 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大鹏展翅,志在千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只有目标远大,才能卓越非凡)
20 印刻效应 ―― 只做第一,不做第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别被广告的"强行印刻"左右了消费行为)
21 异性效应 ―― 异性相吸,事半功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人的力量是带一点温柔的刚毅,女人的力量是带一点坚韧的温柔)
22 霍布森选择效应 ―― 培养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唯一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给别人留下可以真正作出选择的余地)
23 旁观者效应 ―― 别让其他人的表现**了自己的脚步(别怕枪打出头鸟,要敢作敢为;经营企业应打破常规,走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24 刺猬法则 ―― 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没有距离一定不美(就像一杯子,太凉了寒心,太热了烫口,只有适度才最合意)
25 投射效应 ―― 推己及人,但勿"一厢情愿" (正确投射,让你推己及人猜测对方心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事不要想当然)
26 定势效应 ―― 别让自己的思维只会"直来直往" (让你的思维多转一个弯,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天空)
27 留面子效应 ―― 讲究说话策略,做事百发百中(巧妙"兜圈子",彼此都有"面子";"留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潜规则)
28 登门槛效应 ―― 步步为营,奠定成功之路 (成功就像一个个门槛,别着急,一步一步迈过,你就能到达终点)
29 杠杆原理 ――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以小见大,在乎你的一言一行,利用杠杆效应;服务好每一个客户,就是在吸引十个客户)
30 第一印象效应 ―― 金玉其外,时刻展示你最佳的一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1 竞争优势效应 ―― 合作才能共赢,别为眼前利益而致两败俱伤(沟通是达成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合作,往往才是最开心、最经济的获利方式)
32 从众效应 ―― 有主见、有决断,勿做盲目跟风者(宁做独树一帜的雄鹰,勿做人云亦云的鹦鹉)
33 马斯洛理论 ―― 渴望被尊重,就先尊重别人 (以人为本,才能造就常青基业;人在本质上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
34 德尼摩定律 ―― 找到你最合适的位置 (领导要知人善任;用人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要最大化别人的优点,最小化其缺点)
35 苛希纳定律 ―― 不要"多多益善",只要"最佳数量" (找到最佳人选,维持最佳数量,才能保证最高效率)
36 彼得原理 ―― 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成就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量体裁衣,量"材"而用,用人必要知人;有雄心不代表能胜任)
37 木桶定律 ―― 一个都不能少:齐头并进才能大获全胜(团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团队中最差的那个人的水平;扬长才能避短,补短才能扬长)
38 250定律 ―― 征服一个人,连带征服他背后的250个人 (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
39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理解与支持:让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谁都不想做"笼中鸟",不要限制自己和别人的自由;请将不如激将,牵着"逆反心理"的鼻子走)
40 多米诺效应~~一倒百倒,防止一次行为的破坏无限放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1 零和游戏原理 ―― 激烈竞争: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双赢"和"多赢"才能皆大欢喜;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应追求"正和")
42 达维多定律 ―― 要保持领先,就必须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 (只有通过主动和创新,只有敢于否定和淘汰,才有能力遥遥领先)
43 蜕皮效应 ―― 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是落后的先兆;不断提高期望,打破自我设限)
44 布利斯定理 ―― 三思而后行: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 (做好计划,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切实执行计划)
45 卡贝定理 ―― 适时放弃会得到更多(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46 "路径依赖"原理 ―― 选择正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万事开头虽难,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7 王永庆法则 ―― 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钱要用在刀刃上;勤俭是持家和经营的真谛;赚钱是能力的体现,而花钱则是一种智慧)
48 韦尔奇原则 ―― 领导者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 (领导要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人最适合什么工作)
49 隧道视野效应 ―― 拓宽心路: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坐井观天"是事业拓展的大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商机)
50 表率效应 ―― 身教胜于言传:正人先正己,管事先做人(要想发挥"近朱者赤"的效应,就要身先士卒做表率)
51 南风法则 ―― 柔能克刚:温暖是谁都不能拒绝的力量(循循善诱地说服胜过激烈粗暴的批评;温暖胜于严寒;与人为善,柔能克刚)
52 特里原则 ―― 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 (正视错误,你会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53"标杆管理"法则 ―― 把对手当作标杆:对手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瞄准优秀者: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对手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
54 皮格马利翁效应 ―― 不要吝啬激励(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给人以激励和赞美是开发潜能最有效的途径)
55 蘑菇定律 ―― 努力为自己增值:当你有价值时,才会得到承认(适当运用"蘑菇管理",锤炼人才;把简单的工作做到完美,才有机会跃过龙门)
56 华盛顿合作定律 ―― 明确任务:避免三个和尚的尴尬 (制度创新,让"三个和尚水多得喝不完")
57 狗鱼效应 ―― 人生需要紧迫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生机在于竞争;善待你的竞争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会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
58 冷热水效应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不同的秤砣来衡量事物 (先冷后热,温水暖人心)
59 亲和效应 ―― 成功人士不仅要可敬、可畏,更要可亲(微笑是最吸引人靠拢的语言;"自己人"好办事,巧妙借力于熟人,可以事半功倍)
60 雷尼尔效应 ―― 知道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留住人才 (人的需求有很多层次,不能只以金钱来满足)
61 杜拉克原则 ―― 任人唯贤:起用经验丰富、善于管理的"外人 "(仅靠一己之力独自打拼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一个好汉三个帮)
62 啤酒效应 ―― 客户端10%的市场需求变化会导致订单量200%的变化 (供应链中各环节沟通不畅会导致市场泡沫)
63 手表定律 ―― 找到一只准确的"手表",然后只相信它(两个以上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找准目标,要坚定你的目标,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64 托利得定理 ―― 一心二用,全面分析,正确决策(一心二用可以防止目光狭窄;充分考虑不同意见,深思熟虑)
65 马太效应 ―― 世界是不公平的:强大,才更有优势(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成功则更是成功之母。一步步小的成功,最终奠定大成功。做大做强,实现"赢家通吃")
66 不值得定律 ―― 别把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小事上 (对值得做的事要全力以赴)
67 鸟笼逻辑 ―― 当心陷入惯性思维的怪圈(不要活在别人的限制里,只有冲出传统、习俗乃至于价值观的**,才能够自由翱翔;要有敢挂出"空鸟笼"的勇气)
68 破窗效应 ―― "亡羊补牢"总比不补要好 (赏罚分明,消除组织中的"破坏窗户的人")
69 临界点效应 ―― 从不气馁,跨越生命中的"临界点"(除非你自己选择放弃,否则谁也不可能将你打垮;行百里者半九十,再坚持一步)
70 酒与污水定律 ―― 防患于未然:别让一匙污水污染了一桶酒 (净化"污水",让"破坏分子"变**才)
71 卢维斯定律 ―― "谦虚",需要把握好度(真正的谦虚就是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做一只空杯子,才能吸取别人的精华;唯有时时不满,才能时时进步)
72 最大笨蛋理论 ―― 及时扔出"烫手山芋",别当"最大笨蛋"(别让盲目预期促成疯狂举动)
73 跷跷板互惠原则 ―― 互惠互利,才能皆大欢喜(助人为乐,才能有人乐于助你;帮助、给予、关心等都是相互的过程,主动一点,就可以压动你人际交往的"跷跷板")
74 热炉规则 ―― 纪律与规章就是"热炉",绝对不可触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75 毛毛虫效应 ―― 不走寻常路:不要固守本能、经验和习惯(总是沿着别人的路,永远也不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走寻常路,才能不淹没于芸芸众生)
76 跳蚤效应 ―― 志在高远: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广 (尽量提高目标,释放你与生俱来的潜能)
77 横山法则 ―― 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善于做感情投资,让员工爱岗敬业;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觉权便无主动权)
78 青蛙法则 ―― 不为明天做准备,明天就会让你为今天后悔(居安思危,是避免灾难发生的最有效策略)
79 跨栏定律 ―― 在困境中崛起,做勇敢的"跨栏者"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同时打开另外一扇门;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
80 奥格尔维定律 ―― 敢用能人,善用能人,才能成长为巨人公司(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81 卡瑞尔公式 ―― 绝处逢生,保持头脑清醒,终有解决途径(放松,冷静的大脑有助于你思考;置之死地而后生;接受最坏的可能,然后冷静地分析出路)
82 杜根定律 ―― 信心决定成败:胜利只属于有信心的人 (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你,你更要相信自己)
83 首因效应 ―― 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评价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和多方面的观察,不要因一时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妄下结论)
84 近因效应 ―― 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创造良好"近因",改善自身形象;怒责之后莫忘安慰)
85 沃尔森法则 ―― 你能得到多少,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就是:知道得更早,知道得更多,知道得更具体)
86 塞里格曼效应 ―― 抓住梦想:永远都不要放弃 (不屈不挠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87 冰淇淋哲学 ―― 如果能在逆境中胜出,就不会害怕任何挑战(河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学会在冬天卖冰淇淋,夏天就会干得更棒)
88 奥卡姆剃刀定律 ―― 高效做事:学会把复杂的事做简单 (用简单的方法做事情,是要找出做事的捷径)
89 培哥效应 ―― 掌握高效学习、高效记忆的秘诀(理解培哥效应,别对"记忆魔术"惊叹不可能;学会联想,对于有效记忆至关重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记忆编码)
90 三分之一效应 ―― 在中间的不一定是好的 (一步差三市,经商选址至关重要)
91 参与定律 ―― 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先吸引他参与(参与是关心和支持的前提,参与更是有效沟通、群策群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彼此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够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92 杜利奥定理 ―― 失去热情,事业注定失败(热情是促进事业蒸蒸日上的动力源)
93 罗伯特定理 ―― 放弃什么,都不能放弃希望(希望是克服千难万险的动力;自己不**自己,就没有人能**你;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94 沟通的位差效应 ―― 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交流(平等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忠诚,忠诚产生效率,效率产生竞争力)
95 "灯塔"效应 ―― 设定远景目标,给企业树立"灯塔" (对员工来说,有共同目标才能齐心协力;企业目标必须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96 贝尔效应 ―― 甘当人梯,将人才送上高峰 (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善当伯乐,你才会拥有千里马)
97 拜伦法则 ―― 用人不疑,充分授权,给下属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任何人,都不能一百个放心,不管多么得力的下属,记得在授权时永远给自己留一颗心。小事可以糊涂,大事千万要经心)
98 大荣原则 ―― 人才是企业生存之本(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
99 达维多夫定律 ――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头脑打开一厘米,人生揭开新篇章;先走一步也许会遇到危险,但是不先走这一步,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100 史密斯原则 ―― 围绕利益,决定合作还是竞争 (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培养气质的99个好习惯-习惯
1. 从容从慷慨开端
2. 培育自负的语言
3. 让你的笑颜像阳光一样
4. 积极表露你的热忱
5. 让表达自己成为一种习惯
6. 让你的肢体语言更有沾染力
7. 谈吐讲求"非凡"
8. 站坐走要"有形"
9. 让你的举动更老练
10.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11. 用音乐来熏陶自己
12. 让自己的穿着慷慨得体
13. 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
14. 做个理解静修的人
好习惯带来好心境
15. 要害时刻要放松
16. 紧张的时候深呼吸
17. 别为小事赌气
18. 学会把持自己的情感
19. 让自己沉着而不狂躁
20. 及时给自己减压
21. 悲观时,进行自我暗示
22. 自觉坚持谦虚
23. 人生不时要冒险
24. 用变通打破困境
25. 让自己充实起来
26. 虚心接收别人批驳
27. 偶然吃亏心要宽
28. 时时提示自己要从容
29. 经常进行自我对话
30. 定期进行自我评估
31. 天天自省一小时
32. 进行恰当的自我确定
33. 准确认识自己的毛病
34. 做你惧怕的事
好习惯培养好生涯
35. 每天晨炼半小时
36. 养成用早餐的习惯
37. 吃饭只吃八分饱
38. 要养成吃鱼的习惯
39. 蔬菜水果天天吃
40. 充足应用纤维食品
41. 多喝水,再多喝一点儿
42. 常喝绿茶。细品茶的意蕴
43. 经常服用维生素
44. 戒烟戒酒,戒掉恶习
45. 要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
46. 静心养神一刻钟
47. 随时随地活出发体
48. 走走楼梯利益多
49. 带上绳索往活动
50. 学会用游泳强壮心肺
51. 永远是跑步一族
52. 坚持快速步行
53. 爬爬山,出出汗
54. 定时走进健身房
55. 爱上单车瘦身活动
56. 隐形体操,忙里偷闲
57. 定期体检,为健康护航
58. 经常和大自然密切接触
好习惯成绩好前途
59. 制订有效目的的习惯
60. 经常进行战略思考
61. 用打算来掌控全局
62. 遵守规矩,尊敬规矩
63. 大事化小,分段完成
64. 要事第一,主次分明
65. 治理好你的时光
66. 心动就快举动
67. 效力从办公桌开端
68. 天天一张图表
69. 全力以赴地做事
70. 重视细节
71. 快速处置小事
72. 一次只做一件事
73. 让电话变简练
74. 养成不屈不挠的作风
75. 尽善尽美,方成绩大事
76. 把喜怒哀乐躲起来
好习惯博得好人缘
77. 准时赴约
78. 用"眼睛"往倾听
79. 记住别人的姓名
80. 认认真真往握手
81. 少谈些自己,多谈些他人
82. 投其所好来交换
83. 观赏之感溢于言表
84. 做个好听众
85. 多多激励,擅长鼓励
86. 双赢思维
87. 不要埋怨别人
88. 别总责备别人
89. 学会交换,与人协作
90. 尊敬别人的隐私
91. 善待他人
92. 宽容是交友之道
93. 居心经营你的家庭
94. 充斥爱与感谢的小纸条
95. 天天说句"我爱你"
96. 别把工作带回家
97. 温情的家庭日
98. 小礼物的惊喜
99. 把他的长处说出来
人生的35个好习惯和25条建议
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
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人活着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一个人如果在20岁不英俊,30 岁不强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智慧;那么他这辈子就别想英俊,强壮,富有,智慧了。
◎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年龄、环境无关。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上。若想得到快乐,就别让自己过得无精打采,想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财富,而是降低欲望。
◆幸福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观念的东西,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人们可以帮助你摆脱贫困,可以帮助你富裕,但无法帮助你幸福,因为幸福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去体验。
人生的35个好习惯
01. 不说"不可能"三个字.
02. 凡事第一反应: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03. 遇到挫折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
04. 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情绪,一旦出现立即正面处理
05. 凡事先订立目标,并且尽量制作"梦想版".
06. 凡事预先作计划,尽量将目标视觉化.
07. 工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08. 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如等人、排队等)做零碎的事情.
09. 守时.
10. 写下来,不要太依靠脑袋记忆.
11. 随时记录灵感.
12. 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并贴起来,以随时提示自己.
13. 走路比平时快30%,走路时脚尖稍用力推进,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 散,萎靡.
14. 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15. 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 每天坚持一次运动.
17. 听心跳一分钟,指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劳时,心情烦躁时,紧张时.
18. 开会坐在前排.
19. 微笑.
20. 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说话.
21. 说话时声音有力.感觉自己声音似乎能产生有感染力的磁场.
22. 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23. 每天有意识,真诚地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24. 及时写感谢卡,哪怕是用便笺写.
25. 不用训斥,指责的口吻跟别人说话.
26. 控制住不要让自己做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
27. 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 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至少做一次"进步一点点".
29. 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推迟30分钟下班.
30. 每天在下班前用5 分钟的时间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31. 定期存钱.
32. 节俭.
33. 时常运用"头脑风暴".
34. 恪守诚信,说到做到.
35. I am the best One
给人生的25条建议
1. 不要指望生活是完全公平的。
2. 不要轻易剥夺别人的希望,也许那是别人的唯一希望。
3. 生气的时候别做任何决定。
4. 小心那些一无所有的人。
5. 学会礼貌而灵活地说"不"。
6. 不要怕说,"我不知道"。
7. 如果一场战役的失败会令你迎来整个战争的胜利,不要犹豫,果断地放弃战争。
8. 每天至少称赞三个人。
9. 一年中至少欣赏一次黎明的到来。
10. 多看看别人的眼睛。
11. 经常说"谢谢"!
12.不要在雇工们没完成工作的时候支付酬金。
13. 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14. 结交新朋友,巩固老朋友。
15. 保守秘密。
16. 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
17. 学会倾听,又是机遇就在倾听时轻轻敲你的门。
18. 对坏话要充耳不闻。
19. 能够改变世界的绝妙注意往往来自于独立工作的人。
20. 如果你决定站在哪一边,那就要有决心和信心。
21. 如果你有一个柠檬,就压想法把它榨成柠檬汁。
22. 洗澡的时候唱唱歌。
23. 永远不要让别人看到你醉醺醺的样子。
24. 只把那些可还可不还的书借给别人。
25. 选择生活伴侣试要慎之又慎,这决定着你90%的幸福。
善思与善行 一百二十八言
2、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3、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4、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5、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6、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7、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8、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9、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1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4、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钝。
21、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8、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29、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3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31、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3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3、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3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35、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6、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37、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38、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39、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40、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4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3、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44、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4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51、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5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56、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5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59、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60、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61、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6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63、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64、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65、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6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67、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68、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6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良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70、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7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72、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73、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74、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75、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76、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77、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78、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8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8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8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8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8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85、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6、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87、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88、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89、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90、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91、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9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9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9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9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9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9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9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0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01、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102、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03、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04、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105、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06、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07、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108、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09、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110、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111、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事。
112、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113、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114、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115、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16、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17、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118、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119、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120、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
121、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22、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23、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124、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25、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126、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27、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128、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
Re: 残留的记忆
10 Things Science Says Will Make You Happy
Sent to you by Harvey via Google Reader:
意想的前话唠叨
关于情绪,不知不觉都被他人传染着,可是如果可以选的话,那还是伤感别来,快乐紧随吧!
故把一些传染快乐之妙法分享之,有伤治伤,无伤,则众童鞋之所幸也......
以科学之法传染之,乐之,爱之,并加以音乐陪伴之,能使科学话语不苦涩。
爱就好,不爱就罢了。
10 Things Science Says Will Make You Happy
杰恩·安琪儿
什么使人幸福快乐?这个问题以前都是由哲学家解答的问题,而近几年,心理学家与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很多使人幸福快乐的因素。许多研究人员,如埃德·迪纳与罗勃特·比斯沃斯·迪纳父子组成的课题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索尼亚·吕波密斯基,伦理学家斯蒂芬·波斯特等人在研究了全世界各国的人的基础上,发现诸如金钱、态度、文化、记忆、健康,利他主义以及日常生活习惯都是影响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在许多新兴领域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人的一言一行都能对他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产生重大影响。下述10项获得快乐的方法,已经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
1.尽情享受每天美好的瞬间
时而停下来,闻闻玫瑰的花香、观赏孩子们戏耍。对受试者的观察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美好的事物时,通常是匆匆观赏一下了事,回顾亲身经历、令人快乐的时光时也是一闪而过。心理学家索尼亚·吕波密斯基说:"研究表明,尽情享受美好的事物,对增加幸福感与减少抑郁心理有重要的作用。"
2.避免攀比
吕波密斯基认为,尽管向邻居看齐,不甘居人后是美国人的文化观,然而拿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心理对于人的幸福感与自尊心是有害的。不与他人攀比,而是要关注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会产生更大的满足感。
3.不要太爱钱财
研究人员蒂姆·卡塞尔和理查德·瑞安认为,太看重钱的人更易出现抑郁,焦虑,自尊心低的症状。上述的调查结论适合于全球各国家各民族,各种文化与意识。"越追求财富,越感财富太少,"瑞安说,"物欲的满足感衰减得很快,转眼之间就会消失贻尽。"
而金钱至上的人的生命力与自我实现的测试成绩很低。
4.制定更有意义的目标
"追求做事有意义的人,不论是学习一门新技艺还是提高孩子的品行,他们得到的幸福感远远超过那些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埃德·迪纳和罗勃特·比斯沃斯·迪纳说,"对人来说,实际上他要寻求的只是一种能人的感觉。"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幸福常驻"课题的教授塔尔·本·沙哈尔
也赞同这一观点:幸福感就在心情愉悦与有价值两者之间的交汇处,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场所,对每个人来说,他所追求的就是参与的活动既要有快感又要有价值。
5.工作要更主动
由工作获得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你工作中付出多大的主动性,研究人员艾米·瑞斯纽斯基说,当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有创造力、常常帮助他人、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在上班时常主动承担做份外的工作,都会使他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更有影响力。
6.热爱家庭,善交朋友
迪纳和比斯沃斯·迪纳指出,幸福的人大多有合睦的家庭与亲密的朋友,有雄厚的人脉关系。但是对人的一生来说,总是与一些浅薄庸俗之友为伴的话是不够的,人需要的不只是亲情与友情,真正需要是互相的理解与关怀。
7.面带微笑,即使你并没有这种情绪
这听起来很容易,真能做到就会富有成效,"幸福的人看到的是可能性、机会和成功。当他们展望未来时,是乐观主义者,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回顾经历中最美好的时光,"迪纳和比斯沃斯·迪纳指出。即使你并不是生而就会,要常面带微笑,积极人生观渐渐就会变成你的习惯。
8.说谢谢之时候要由衷而发
根据作者罗伯特·埃蒙斯观点,对人处事能保持感恩之心的人更健康的,更乐观,进步更快。根据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显示,真心感谢帮助自己成功的人,这种人获得的幸福感更高,抑郁心理更少—这种幸福感能持续数周。
9.走出室外,投身体育锻炼
杜克大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就像药物一样对治疗抑郁症很有效,没有副作用,不需花钱。
另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除了对健康有益以外,还能获得成就感,并能提供影响他人的机会,还能促使分沁更多令心情愉悦的荷尔蒙,提高自尊心。
10.多做利他之善行
作一个利他主义者,把自己部分所有馈赠他人是有益的。
研究人员斯蒂芬·波斯特说,帮助邻居,参加自愿者服务或者捐赠钱物,都会使受助者改善现状,而你在健康方面获益,比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戒烟更大。
聆听朋友倾述,传授你的技艺,由衷地赞美他人的成功,宽容他人都能增加幸福感。斯蒂芬·波斯特说。研究人员伊莉莎白·邓恩发现,当人把钱财花在他人身上时获得幸福感远远高于为自己花钱时的幸福感。
查看详情评论:10 Things Science Says Will Make You Happy
本文原始链接:http://www.u148.net/article/24957.html
欢迎大家访问:有意思吧 Www.U148.Net - 分享·情怀·超越 ,不仅仅是娱乐!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有意思吧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天马与流星
Redwood Center五年
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url]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U]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U]
[/url]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U]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U]
[/url]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U]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U]
[/url]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U]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U]
[/url]
5、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U]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 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U]
[/B]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U]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U]
[/B]
7、极端不可取[/U]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U]
[/url]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U]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 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 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U]
[/url]
9、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U]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U]
[/url]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U]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U]
[/url]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实[/U]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U]
[/url]
12、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U]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U]
[/url]
13、感觉幸福就是幸福[/U]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知足者常乐![/U]
[/url]
14、别人的恩泽要牢记[/U]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U]
[/url]
15、凡事要留有余地[/U]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需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对于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U]
[/url]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U]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为中心。[/U]
[/B]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U]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U]
[/B]
18、人生应当欢乐有度[/U]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U]
[/url]
19、一味忍让不可取[/U]
一味忍让,意味着丧失原则;一味忍让,意味着没有人格;一味忍让,意味着软弱可欺;一味忍让,意味着面临步步进逼的危险;一味忍让,意味着将走入绝路。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得寸进尺者该迎头痛击,忍让不一定是好事。[/U]
[/url]
20、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U]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U]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U]
Heal the world
And I know that it is love 我知道那里充满了爱。
And this place could be 这个地方会比明天更灿烂。
Much brighter than tomorrow
And if you really try 如果你真的努力过,
You’ll find there’s no need to cry 你会发觉不必哭泣。
In this place you’ll feel 在这个地方,
There’s no hurt or sorrow 你感觉不到伤痛或烦忧。
There are ways to get there 到那个地方的方法很多,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Make a little space 营造一些空间。
Make a better place...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And I know that it is love 我知道那里充满了爱。
And this place could be 这个地方会比明天更灿烂。
Much brighter than tomorrow
And if you really try 如果你真的努力过,
You’ll find there’s no need to cry 你会发觉不必哭泣。
In this place you’ll feel 在这个地方,
There’s no hurt or sorrow 你感觉不到伤痛或烦忧。
There are ways to get there 到那个地方的方法很多,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Make a little space 营造一些空间。
Make a better place...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There are people dying 不断有人死去,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如果你想知道缘由,
There’s a love that cannot lie 因为爱不会说谎。
Love is strong 爱是坚强的,
It only cares of joyful giving 爱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
If we try 若我们用心去尝试,
We shall see 我们就会明白,
In this bliss 只要心里有爱,
We cannot feel fear or dread 我们就感受不到恐惧与忧虑。
We stop existing 我们不再只是活着,
And start living 而是真正开始生活。
Then it feels that always 那爱的感觉将持续下去。
Love’s enough for us growing 爱让我们不断成长,
So make a better world 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Make a better world... 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There are people dying 不断有人死去,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And the dream we were conceived in 我们心中的梦想,
Will reveal a joyful face 让我们露出笑脸。
And the world we once believed in 我们曾经信赖的世界,
Will shine again in grace 会再次闪烁祥和的光芒。
Then why do we keep strangling life 那么我们为何仍在扼杀生命,
Wound this earth 伤害地球,
Crucify its soul 扼杀它的灵魂?
Though it’s plain to see 虽然这很容易明白,
This world is heavenly be God’s glow 这世界天生就是上帝的荣光。
We could fly so high 我们可以在高空飞翔
Let our spirits never die 让我们的精神不灭
In my heart I feel you are all my brothers 在我心中,你我都是兄弟
Create a world with no fear 共同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
Together we’ll cry happy tears 我们一起流下喜悦的泪水
See the nations turn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看到许多国家把刀剑变成了犁耙。
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There are people dying 不断有人死去,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
这两周
E语言
wake up
research spotlight notes
For research, in the most of the cases, you will spend a lot of time reading, thinking , and
creating.
. try to ask youself questions no matter how domp they are.
. Be brave to make conjestures and try to verify it by simple examples or try to give counter
examples.
. work through some examples. From the examples can give you a lot of hints.
. think about your problem from time to time and always keep it in your mind. Then, talk to people.
Explain it in some examples and try to state in a different way.
. The moment of success always come from weeks and months hard working and solve it in not more
than one hour. It's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 in our life.
. Change your mindset: become active and go ahead of what the others ask you to do. This can keep
you on the fast way to do your own things. For example, read the books ahead your course so that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you want to learn.
. Keep asking yourself questions and try to answer them. Think about examples. Start from the
simple case then try to generalize.
know to the excellence
越长大越脆弱
jump on learning
Control your own way
There will definitely be sunshine and shadow in this world. The society is not pure. But we cannot be such a person because there are such kind of persons in this world.
To be excellent, by our own strength, by cooperation, by insisting. Enjoy the real world.
If you hate something, just learn to ignore that.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these meaningless things.
The world award the person who do the real work and pay the real effort.
Leo Goodman: a man in the world.
我有很多次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你看,直截了当的告诉别人:I am a good man。同时, 他的名字很容易让我想起Leo Brieman,那个让我敬以为神一般的人。除去这些简单的想法,我只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人的办公室,这个人叫Leo Goodman。我不知道这个人,但是他曾经存在于这里,如今也许已经不在了,所以办公室也充了公,人们因为怀念他,所以没有把名字撤去。
三周前,Bin很高兴的告诉我们Leo Goodman在多次邀请后,终于同意来组会上和大家坐坐了。同时也告诉我们:Leo很Shy,我们可以多准备一些问题问他。
那个时候,我很惊讶。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人还存在着,并且要出现了。他是谁?
不久后,有人在组里的maillist上群发了一篇文章:A Conversation with Leo Goodman. 打开后发现是一篇采访实录,采访者是他的Acedamic Grandson。因为要忙于考试的缘故,我没有时间细读。等meeting的时间临近,我开始细读,才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很有趣。从那里,我了解到了Leo是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读到了Leo 分享的很多他学生时代的成长经历,让人感到神奇的同时,深为受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访问:http://projecteuclid.org/DPubS?service=UI&version=1.0&verb=Display&handle=euclid.ss/1270041261,下面有一个pdf链接,可以下载下来。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到非常佩服他,同时很想知道一个现在92岁的老人,想要和我们分享什么。
周三的早上,也就是今天,我阅读完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然后叫上隔壁办公室的Luke,一起去十楼会议室。路上我对Goodman的family name感到好奇,就和Luke讨论着美国family name为什么那么多,也多半以此区分人,不象我们在中国就百家姓,以名区分人。
正说道兴头上,不知不觉到了Neyman Room门前。已经有一个人站在那里了。我抬头一看,呵,一精神抖擞的老先生,面对着我们微笑。我开始没反应过来,想起我读的那篇文章有Leo的照片的,仔细一看,还真是他,居然第一个到了。他和我握手,互相问候。为了寒暄,我找点话说:我读了这篇文章,感觉你的经历很神奇啊。他笑得很文雅:哎呀,I am Lucky! 我很是感慨面前这个92岁的老人如此矍铄,脚上一双运动鞋,感觉刚爬山回来一样。说话也铿锵有力,而不失温文尔雅之风。
门开了,不久大家也全到了。Leo和每个人握手,大家都告诉他自己的名字。Bin到了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其实这只是Leo和我们很随意的聊天,并不是给talk。他知道统计和社会学过去几十年的变迁,算是经历过很多风云的人。所以大家随机的问他一些问题。这个过程中,Leo爆了一些料,很有意思。但是因为最后他要求保密,所以不能说出来。谈话的很多内容我先在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有些东西确实分享出来。
1。梦可以帮助你想清楚问题。
Leo的经历很神奇,他的PhD thesis就是在做梦,然后醒来之后写出来,接着work on it。最后完成了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这个地方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就问Leo。大家觉得很好玩,于是Leo和我们谈了一些经历,大家也谈了一下自己的经历。Leo的说法是,好好的工作和思考,然后梦会催化你所思考的东西,最后给你很好的启发。重要的是,你要能够回顾起你梦里的想法。
2。做好的工作不需要是天才。
Leo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此处不方便说出来),这些缺点是许多学生都有的,但是决定了他不能走他父母所希望的医学的道路,但是他看到了数学。这个学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少受他缺点的影响。很多问题,他想很久也不会有答案,但是坚持下去最后就有了。这才是为什么他能够在过去这些年里,开创性的推动了四个领域(或者“子领域”),并且对统计和社会学有了深远的影响。
他没有提过他的身体状况,但在Conversation一文里,我们了解到Leo实际上是一个癌症存活者(cancer survivor),距他得癌症已经30年了。他说过,“在癌症治疗期间,我集中我全部精神,尽所有努力去提高从癌症中存活下来的机会。这种集中精力在后来让我的大脑更清醒,并且在病愈之后能够在统计的研究工作上迈进一大步”。
Leo谈过一些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一个经历(General Exam),就是告诉大部分事情不像大家想像的可怕,直接坦然的面对,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