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oday’s Graduate, Just One Word: Statistics ZZ


MOUNTAIN VIEW, Calif. — At Harvard, Carrie Grimes majored in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and ventured to places like Honduras, where she studied Mayan settlement patterns by mapping where artifacts were found. But she was drawn to what she calls "all the computer and math stuff" that was part of the job.

"People think of field archaeology as Indiana Jones, but much of what you really do is data analysis," she said.
Now Ms. Grimes does a different kind of digging. She works at Google, where she us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unds of data to come up with ways to improve its search engine.
Ms. Grimes is an Internet-age statistician, one of many who are changing the image of the profession as a place for dronish number nerds. They are finding themselves increasingly in demand — and even cool.
"I keep saying that the sexy job in the next 10 years will be statisticians," said Hal Varian, chief economist at Google. "And I'm not kidding."
The rising stature of statisticians, who can earn $125,000 at top companies in their first year after getting a doctorate, is a byproduct of the recent explosion of digital data. In field after field, computing and the Web are creating new realms of data to explore — sensor signals, surveillance tapes, social network chatter, public records and more. And the digital data surge only promises to accelerate, rising fivefold by 2012, according to a projection by IDC, a research firm.
Yet data is merely the raw material of knowledge. "We're rapidly entering a world where everything can be monitored and measured," said Erik Brynjolfsson, an economist and director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But the big problem is going to be the ability of humans to use, analyze and make sense of the data."
The new breed of statisticians tackle that problem. They use powerful computers and sophisticated mathematical models to hunt for meaningful patterns and insights in vast troves of data. The applications are as diverse as improving Internet search and online advertising, culling gene sequencing inform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nd analyzing sensor and location data to optimize the handling of food shipments.
Even the recently ended Netflix contest, which offered $1 million to anyone who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any's movie recommendation system, was a battle waged with the weapons of modern statistics.
Though at the fore, statisticians are only a small part of an army of experts using moder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data analysis. Computing and numerical skills, experts say, matter far more than degrees. So the new data sleuths come from backgrounds like economics, compute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hey are certainly welcomed in the White House these days. "Robust, unbiased data are the first step toward addressing our long-term economic needs and key policy priorities," Peter R. Orszag,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declared in a speech in May. Later that day, Mr. Orszag confessed in a blog entry that his talk on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s was a subject "near to my (admittedly wonkish) heart."
I.B.M., seeing an opportunity in data-hunting services, created a Business Analytics and Optimization Services group in April. The unit will tap the expertise of the more than 200 mathematicians, statisticians and other data analysts in its research labs — but that number is not enough. I.B.M. plans to retrain or hire 4,000 more analysts across the company.
In another sign of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field, an estimated 6,400 people are attending the statistics profession's annual conference in Washington this week, up from around 5,400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The attendees, men and women, young and graying, looked much like any other crowd of tourists in the nation's capital. But their rapt exchanges were filled with talk of randomization, parameters, regressions and data clusters. The data surge is elevating a profession that traditionally tackled less visible and less lucrative work, like figuring out life expectancy rates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Ms. Grimes, 32, got her doctorate in statistics from Stanford in 2003 and joined Google later that year. She is now one of many statisticians in a group of 250 data analysts. She uses statistical modeling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any's search technology.
For example, Ms. Grimes worked on an algorithm to fine-tune Google's crawler software, which roams the Web to constantly update its search index. The model increased the chances that the crawler would scan frequently updated Web pages and make fewer trips to more static ones.
The goal, Ms. Grimes explained, is to make tiny gains in the efficiency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use. "Even an improvement of a percent or two can be huge, when you do things over the 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times we do things at Google," she said.
It is the size of the data sets on the Web that opens new worlds of discovery. Traditionally, social sciences tracked people's behavior by interviewing or surveying them. "But the Web provides this amazing resource for observing how millions of people interact," said Jon Kleinberg, a computer scientist and social networking researcher at Cornell.
For example, in research just published, Mr. Kleinberg and two colleagues followed the flow of ideas across cyberspace. They tracked 1.6 million news sites and blogs during the 2008 presidential campaign, using algorithms that scanned for phrases associated with news topics like "lipstick on a pig."
The Cornell researchers found that, generally, the traditional media leads and the blogs follow, typically by 2.5 hours. But a handful of blogs were quickest to quotes that later gained wide attention.
The rich lode of Web data, experts warn, has its perils. Its sheer volume can easily overwhelm statistical models. Statisticians also caution that strong correlations of data do not necessarily prove a cause-and-effect link.
For example, in the late 1940s, before there was a polio vaccine, public health experts in America noted that polio cases increased in step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ice cream and soft drinks, according to David Alan Grier, a historian and statistician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Eliminating such treats was even recommended as part of an anti-polio diet. It turned out that polio outbreaks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hot months of summer, when people naturally ate more ice cream, showing only an association, Mr. Grier said.
If the data explosion magnifies longstanding issues in statistics, it also opens up new frontiers.
"The key is to let computers do what they are good at, which is trawling these massive data sets for something that is mathematically odd," said Daniel Gruhl, an I.B.M. researcher whose recent work includes mining medical data to improve treatment. "And that makes it easier for humans to do what they are good at — explain those anomalies."
Andrea Fuller contributed reporting.

坚定

学会坚定,学会取舍。学会真正的关爱他人,学会专注。
 
我们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既然向往远方的地平线,就应该从脚下出发。
 
加油,harvey

向过去的不愉快说声对不起,byebye

以前的青春岁月颇为轻狂,曾经伤过一些人,没有照顾他人感受。
如今想起来,有时有些羞愧。向那些人被我伤害过的人说声对不起。

忘记过去,勇往直前!珍惜周围的人以及以后善待他人。

Yes

You are a person who will not blend your own will. So no matter whatever happens, keep calm and try to find a solution.

I know in the past we did something wrong. but they are all past . So, we need to forget them and go ahea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forgive yourself and focus on today and tomorrow.

听说是个美丽的传说

只是偶然之间,我看到了这个故事。

仿佛是一段感动的旅程,让我带着一种感动与感激的心情看到了最后。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当秧秧带着些许伤心的在MSN上问天阔:"你有梦想吗?"

天阔说:
"有啊
娶一个老婆
生两个孩子
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
秧秧听了,转身走到床边轻轻躺下,看着睡着了的小朋,安静的看着。我们并不知道她具体在想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天阔和小朋有关。

是的,他们彼此,虽然都以为对方听不见,隔着对彼此的不了解,但是还是渐渐的走向了坚定。就像秧秧的姐姐小朋,在梦想暂时失落之后,还是能够去等待,为下一次的机会而争取。最后的镜头并没有交代她赢了奖牌与否,而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冲向终点的每一丝力气,都一样是在证明自己。

听说
爱情和梦想是很奇妙的事情
不用听 不用说 也不用被翻译
就能感受到它

安慰人的10大原则

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停顿,我们可能会在�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如何培养成功心态

你必须培养成功的心态,以使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意图提供报酬,没有成功的心态就无法成就什么大事。记住,你的心态是你唯一能完全掌握的东西,练习控制你的心态,并且利用成功心态来引导你的行为,坚持下去,你的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下面这些方法,是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用了整整20年时间,走访了504位社会各界名流与成功人士,最后列出了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中所亲历的经验,我们不妨借鉴给自己。

  1.切断和你过去失败经验的所有关系,消除你脑海中的那些与成功心态背道而驰的所有不良因素。

  2.找出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并立即着手去得到它,借助他人得到同样好处的方法,去追寻你的目标。

  3.培养每天说或做一些使他人感到舒服的话或事,你可以利用电话、明信片,或一些简单的善意动作练习成功的心态。例如给他人一本励志的书,就是为他带来一些可使他的生命充满奇迹的东西。日行一善,可望永远保持无忧无虑的心情。

  4.你要知道,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你面对挫折时所持的心态,训练自己在每一次不如意中都能发现与挫折等值的成功一面。

  5.务必使自己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并以你的爱心和热情发挥你的这种习惯,如果能使这种习惯变成一种嗜好,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不能的话,至少你应该记住:懒散的心态,很快就会变成消极心态。

  6.和你曾经冒犯过的人联络,并向他致上最诚挚的歉意。这项任务愈困难,你就愈能在完成道歉时,摆脱掉内心的消极心态。

  7.改掉你的坏习惯,连续一个月每天减少一项恶习,并在一周结束时反省一下成果。如果你需要顾问或帮助时,切勿让你的自尊心使你却步。

  8.放弃想要控制别人的念头,在这个念头摧毁你之前先摧毁它,把你的精力转而用来控制你自己。

  9.使自己多多活动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生理上的疾病很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调,你的身体和你的思想一样保持活力,以维持成功的行动。

  10.增加自己的耐性,并以开阔的心胸包容所有事物。同时也应与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多接触,学习接受他人的本性,而不要一味地要求他人照着你的意思行事。

  11.你应当承认,"爱"是你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药物,爱会改变并且调适你体内的化学元素,促使它们有助于你表现成功的心态,爱也会扩展你的包容力。接受爱的最好方法就是付出你自己的爱。

  12.参考别的例子提醒自己,任何不利情况都是可以克服的。虽然爱迪生只接受过三个月的正规教育,但他却是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海伦・凯勒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但她却鼓舞了数万人。明确目标的力量必然胜过任何限制。

  13.对于善意的批评应采取接受的态度,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反应。接受他人如何看待你,利用这一机会做一番反省,并找出应该改善的地方。别害怕批评,你应勇敢地面对它。

  14.避免任何具有负面意义的说话形态,尤其应根除吹毛求疵闲言碎语或中伤他人名誉的行为,这些行为会使你的思想朝向消极面发展。

  15.随时随地都应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没有人会相信骗子的。

  16.相信无穷智慧的存在,它会使你产生为成功而奋斗所需要的所有力量。

  17.信任和你共事的人,并承认如果和你共事的人不值得你信任时,就表示你选错人了。

  18.以相同或更多的价值回报给过你帮助的人。"报酬增加率"最后还会给你带来成倍的好处,而且可能会为你带来所有你应得到的东西的能力。

  19.把你的全部思想用来做你想做的事,而不要留半点思维空间给那些胡思乱想的念头。

  20.彻底"盘点"一次你的财产,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产就是健全的思想,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21.最后,连续6个月每周阅读本文一次。6个月之后你将脱胎换骨。当你学会所要求的良好习惯,并调适你的思想之后,你的心态便会随时处于一种成功心态之中。

真正的输赢,还在后面 z

推荐理由:生命是一个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希望眼前的你能够看穿。


真正的输赢,还在后面
2010/01/14 ― 吴新苗

我的学生年代,那时候人很单纯,也很穷,同学之间要表达友谊,往往是互送书签.

收到一张漂亮书签的心情,说得夸张点,相当于今天突然拥有一辆Benz SL63 AMG.

对于优美的文字,我从来是过目不忘,现在还能记得20多年前收到的两张书签上面的精美语言:

一张是这样写的: 红尘里的缘分,总是前生早注定,如果缘深,何愁缘来得迟;如果缘浅,又何必刻意强求?就让一切随缘且惜缘.

另一张是这样写的: 把近处挪远,把远处拉近,朋友,真正的输赢,还在后面.

第一张很美,给那时候的我无限遐想; 而第二张却很励志, 教会那时候的我要志向远大.

在现在任职的公司里,总是经常碰到个别优秀的,很有潜力的,我也想努力培养的手下辞职.而每到那个时候,我再和她们去做工作,讲道理,往往已经太迟了,挽留失败率99%.虽然,我很清楚,她们离开后,一年内想回来,对当初选择离开的后悔率,也是99%.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作为一个在职场工作了十几年的我,和这些辞职离开的年轻手下比起来,我就站的地方比她们高一点而已.也就是高出的那么一点,让我能看到她们所不能看到的:
比如前途,道路,未来……

离开的理由往往无外乎几个: 1,去一家工资更高的公司; 2,去更大的城市; 3,去离家更近的地方; 4,想换换环境; 5,寻求更大的发展……

工作一年,两年,刚刚熟悉了工作,刚刚转型从学生到职员,又或许刚刚到了要出成绩的时候,机会刚刚快要出现的时候,选择离开,为了每个月多1000
元?为了能在地铁口旁边上班?或许为了一个自己都不了解的但看上去要高的职位?
很是心疼,可是,又无可奈何.任凭怎么讲,怎么解释,怎么劝,怎么举例,怎么挽留,都不行,去意已决.看似意志坚定,其实很多时候是另一种浮躁,和逃避.

"刚刚到了要出成绩的时候"代表什么? 代表可能调任,代表可能升职,代表可能工资翻倍,可是,你等不及,因为另外一份每个月工资多1000元的新工作.

真正意志坚定,胸有大志的人,总是能够忍辱负重,能够耐得住暂时的寂寞,能够忍受暂时的地位低下,能够忍受平淡,能够吃苦,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和态度.

真正有才华,有出息的人,一定懂得怎么把近处挪远(不计较眼前得失), 和把远处拉近(目标,志向远大).

一个三年换了三份工作的人, 就算你幸运,
每一次换工作都能升职,从主管,到经理.工作三年就是经理;而另一个工作十年都在同一家公司,第三,四年才升主管,第七,八年才升经理.

同样是两个经理,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能获得猎头的青睐? 相信以后你会明白.可是,到那时候你再明白,已经太迟了 � 年龄不大,
可简历能写几张纸,工作不满10年,就换了五六间公司,这样的简历,无论他/她以前做过经理还是总经理,我只看一秒钟就扔掉.

你如果知道人一辈子要工作30/40年,你如果知道从职员->主管->经理->总经理->CEO其实就五步,也就是说就算平均6年升一次职,你也是未来的CEO,要知道,就算干到快退休,能做到总经理或CEO的,也是人上人!
如果你明白这些简单的数字和道理,你又何苦追求一年,或许两年就要升职?

给自己点耐心好不好? 意志坚定一点好不好? 吃多点苦,多做点事,给自己多一点阅历和积累好不好? 志向远大一点,视野宽广一点好不好?
把远处拉近,把近处挪远好不好? 相信,人生真正的输赢,和精彩,还在后面!

父母老去

灵致按:年华易逝,岁月易老。珍惜亲情,弥足珍贵。

 
 

Sent to you by Harvey via Google Reader:

 
 

via 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by admin on 1/13/10

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 http://www.myqnwz.cn/ ) :
父母的变老,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有如树木的颜色,自夏至秋,在不经意间,由苍翠转为枯黄。
自然规律无法对抗。他们在慢慢地走向一个归宿,一处一切生命都将在此聚会的所在。向更远一些的地方张望,他们的今天也就是我们的明天。不过,依然还是时间,能够让一切归于平淡。渐渐地,我们心底波澜不惊,感慨也变得寡淡。再后来,我们会坦然地等待着,在不可知晓的某一天,这个结局也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想象这些,也就是演练生命。将那个时段的生命感受预先体验一番,咀嚼一番,但愿等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更成熟,更从容,更有尊严地面对必须面对的一切。
注视着,端详着,在时光无声的脚步中,父母越来越老了。
衰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年,都在一点点地累积。我和大妹因与父母同在北京,对父母的变化还不是特别敏感,但我有一次翻出这几年里给他们拍的照片,前后比较,还是能够分辨出来。弟弟在南方,一年多见他们一次,小妹在国外,两三年回国一次,感受就更鲜明一些。
仔细凝视时,会意识到,那些言谈举止中,其实都是熟悉和陌生的东西的混合。那些熟悉的动作、声音、神态,让我们的记忆连接起了所有过往的日子,那里面有苦涩,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那些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天命、大限,生命的无限的脆弱,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本质。
一旦父母离去,对我们而言,也就是撤去了一种生命的支撑,割断了一条连接这个世界的牢固的纽带。我们内心深处会有一处被抽空的感觉,存在的根据也会变得恍惚可疑。对于一颗敏感的心灵,即便生活成功美满,一切都很如意,这种亏缺感也是无法被填补的。说到底,那是一种孤儿般的、被抛弃的感觉。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看着我们成家立业,同时,他们一步步走远,终有一天会彻底地离去,阴阳暌违。仔细想来,这实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是心理上难以接受的。有时候,忽然会有一种童稚的、虚妄的想法:如果能够和他们长期相随,还有什么是不能交换的呢?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就只好等待着,那必将到来的日子,别无选择。只愿当这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会懊悔,不会内疚。我们能够说,作为儿女,我们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在他们老迈衰弱时,我们曾经尽力照料呵护过。面对着一个铁一样的定局,我们做出过最好的抵抗。
(刘芸摘自《文苑》
2009年7月B版,潘树声图)
(作者:彭 程 字数:1033)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丁磊:1995年我选择来到了广州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 young people.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 opportunities in your life. But which kind of person can be the one who catch these opportunities and be excellent in the future. We don't know exactly, but there is one thing for sure: this person should be a self-motivated and would like to use most of his time on improving himself.

Nothing cannot be achieved. If some one can do, you can also do. I like this article, because that it tells me a story about a successful person who never lose his dream.

Share for honor.

 
 

Sent to you by Harvey via Google Reader:

 
 

via 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by admin on 1/10/10

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 http://www.myqnwz.cn/ ) :
1995年,我辞掉宁波邮电局的工作,乘飞机到了广州。我记得当时的机票要1000多元,远比我在宁波邮电局一个月的工资高。此前,Sybase就主动找过我,要我去做工程师,因为自1993年毕业后我在国企待的两年时间里,业务上虽然很清闲,但我没停过学习,我在unix和数据库方面很突出,而既懂电信业务也懂操作系统的人,在华南地区并不多。
我决定离开体制内的国有企业的时候,家里对我的决定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1995年,我已经在宁波邮电局做了两年,工作节奏比较散漫。一张《宁波日报》就一张纸,很多期刊都是月刊,那时候的电脑也不能上网。唯一能干的事情是把交换机的事情搞搞清楚。那时候月工资800块。
当时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成长空间,最多评一个先进工作者,对我这样比较有专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哀。决定跳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工作没意思,第二是因为互联网的前景很好,第三是我这样的技术人才,出来到南方,随便都可以挣几千块一个月。
在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十四大让我热血沸腾。那时候学校是要组织学习"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的,还要考试。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可以下海。中国这个社会可以给有能力的人一个机会。
于是,在厌倦了国有企业的工作之后,我来到了广州。
那时的广州,虽然比起今天的广州,面积上要小得多,但地位却远不是今天的广州可相比的,当时一个内地人到了广州,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好比今天的内地人第一次看到香港。这完全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与内地城市相比,这是一个很现代很开放也很务实的国际化都市。在这里,你听到人们说的是粤语、唱的是粤语歌,电视看的是香港台,报纸有繁体字的大公报,出租车也是港式的红色。因为亚热带的原因,这个城市永远是绿色的,看上去永远生机勃勃。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神情、节奏完全与内地不一样,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也完全是内地无法想象的。
我在广州最好的时代来到了这个城市,这里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我一辈子都对这个城市有特殊的感情。
到广州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间外企,当时我缺少社会经验,想通过这个过渡的跳板熟悉一下外企的管理方式,它确实给我留下了与内地完全不同的印象,很人性化,没有论资排辈,尊重也鼓励个人的才能。
我一到广州就花了12000元买了台电脑,这笔钱基本上是在宁波两年所有的积蓄。当时没有互联网,我也不玩电脑游戏,电脑就主要用来学习。那时候有光盘,没有VCD的碟片,只能拿电脑来看文档,学习一些软件,电脑城可以买到很多盗版的软件,可以自己去尝试。
我最开始住在南方医院附近,是公司租的一个套间,我住其中一个。我与外人交往不多。我在广州有同学,但联系不多,因为我在广州的生活很忙碌很充实。广州离香港近,每天有新的信息,新的思想,和世界最发达的地方是没有时间差的。
平时在下班后,我基本上是在电脑前或看看电视。每天早上7点半出门,要坐1个小时的中巴才到公司。有一次钱包差点在中巴车上被偷掉,后来我搬到了淘金路,月租是1000或1200,这里离公司近,以后我每天就可以走路上班了。
我记得第一个月的收入是4000,是以前的好几倍,但在当时广州的外企,甚至还算是偏低的,而且在1995年,广州的物价很高,我记得晚上出去,有些酒吧一瓶啤酒都要卖到40块。
当时,广州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在邓小平南巡之后,广州很多年轻人都成了小老板,我认识些在电脑城卖设备什么的朋友,没受过什么教育,也都有百万资产。我一点不嫉妒,也没什么不平衡的,因为我觉得没有理由比他们差,我自己受了4年高等教育,有两年专业工作经验,有技术专长,相信自己能成功。
当时,广州就是这样一个给人希望的城市。
因为我在电信局工作过,对电信的业务很了解,当时宾馆的程控交换机开始流行,每一个打出的电话用这个设备计费,当时各个宾馆都需要交换机计费软件。我一直在这个领域里接活,第一笔就挣了几万块,当时买交换机的人太多了。
可以说,如果我没有当时这些业务上、资金和经验技术上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网易。当时,在这些项目上,一共赚了多少钱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基本上我后来创办网易的钱,都来自为酒店写程控交换机的计费软件的积累。
我1995年从宁波到广州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做个小老板,做自己擅长、喜欢的事情。公司不要大,也就有个二三十人的小公司。而之后我是没办法才被逼到把企业做大,拿了别人的投资,就希望上市,上市就拿到了更多的钱,那就必须对股东的投资负责。这才有了现在的网易。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毕业后该怎么做,我不建议他创业,我会建议他到北京、上海,或者广州、深圳,现在北京上海的资金、机会可能比广州、深圳还多。
但如果时光倒流,有人问我,在1997年以前,他毕业后该去哪里,我一定会告诉他,广州、深圳。
现在的人,可能对1997年之前的广州缺乏了解。其实,我们只要回过头来看,今天民族产业响当当的品牌,像华为、中兴、万科、美的、TCL等等,几乎都是同时在一个地方崛起的。不难想象,当时真正具备了聚合资金、信息、机会的制度保障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
毕业10年的时候我和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同学聚会过一次,只有一两个像我这样跳出体制外的。而我命运的改变,则是无意中在1995年这个正确的时刻,选择来到了广州。
(潘良摘自《当代青年》
2009年7月上半月刊)
(作者:丁 磊 字数:2343)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Avatar

上午前往位于Emeryville的AMC看了传说已久的Avatar。IMAX的效果确实名不虚传,电影也很精彩。美轮美奂的视觉场面,超越想象特效,还有IMAX的立体声,最后给人的印象大概只有震撼能够描述。不愧是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历时4年耗费5亿的作品,连最后的制作的放了足足百多个人的名字,可见声势之浩大。这一次确实不枉此行。

这次更新了我的认识的地方有:

1. 3D真的可以做到仿佛置身其中,特别是片子开头的广告有一部新片的片花,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一个动物冲出屏幕,看起来好像真的有个动物冲到你的眼前的感觉,当时我和身边坐着的三位北大和浙大过来访问学者都被吓了一跳。

2. 我在看电影过程中也作了戴3D眼镜和不戴的区别:前者确实有立体感,即深度感知和遮挡感知,层次感分明,而不戴的情况化是平面化的,并且屏幕会稍微有些模糊。

3. 原来一直以为3D电影并不多,但是看了电影之前的片花之后,才发现其实有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比如今年很快就会出怪物史莱克新的3D版本,之前的飞屋环游记也据说是3D
的。因为电影院所在地离学校并不远,以后有机会带Sealeen去看一下。

Hope one day I can create beauty.

Still gave a very wonderful talk on "Interactive Learning". There are
many mathematics in her slides shows her deep thought about this
topic.

Frankly speaking, I haven't understood it very well. Meanwhile, I
really admire their advanced thinking on formulation.

Really hope one day, I can understand their beauty and create some
wonderful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I will be, right? Although currently I am naive in math and modeling,
there should be some opportunity if I try in this direction.

快开学了

早早的跑来学校,还一个人都没有,进系楼尚需要从正门刷卡进。明天Stuff正式上班,之后慢慢人气会旺起来。


在lounge 里面用新带来的水杯微波了一杯水,我环顾一圈,还是没有见到人的踪影。


computer lab,坐在我最喜欢的scf17位置,开始查今天seminar的时间。中途打开声音按钮,结果电脑里面放出音乐的声音,像一个电台的声音。我仔细打量各个地方,没有找到发出声音的界面和软件。这是个Mac系统,我业余用了半年,还不是非常熟悉。好在只是放音乐,有英文的,中文的,都是很温情的音乐。我一首都没有听过,除了一首西城男孩的seasons
in the sun。一个人坐在关了门的机房,静静的听了几首歌。


在网上遇到zhenyu,很开心的聊了一阵。我们已经快一年没有聊天了,谈起来一点都没有陌生感。他们已经开学了。


我们呢,马上就开学了。会开始新一轮的忙碌:早起,赶课或者其他,作业,深夜安静的入眠。 希望这一年,能有新的收获。

好文分享——李嘉诚的自我管理

Jiacheng Li is a great bussiness man in Hongkong, China. His succuss is related with his spirit.

I like the sentences below:

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人生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节制的热情?我有与命运拼搏的决心,但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心、有机会,但有没有智慧?我自信能力过人,但有没有面对顺境、逆境都可以恰如其分行事的心力?

我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罗斯一样,凭借蜡做的翅膀翱翔最终悲惨地堕下。于是我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把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把剩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购买实用的旧书籍。

 
 

Sent to you by Harvey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专家博客 on 12/25/09

      掐指一算,我的公司已成立55年,由1950年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在全球52个国家拥有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学大师相比,我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都在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识、新学问。管理到底有没有艺术可言?在这方面,我有自己的心得与经验。         我常常问自己,你是想当老板还是要当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权力主要来自地位,来自机遇或凭借你的努力和专业知识;做领袖较为复杂,你的力量要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       领袖领导众人,让别人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自我管理有动有静。         在我看来,要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自我管理,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建立个人尊严。         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人生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节制的热情?我有与命运拼搏的决心,但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心、有机会,但有没有智慧?我自信能力过人,但有没有面对顺境、逆境都可以恰如其分行事的心力?             14岁,当我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管理方法很简单:我必须赚取足够一家人存活的费用。我知道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没有本钱更不能好高骛远,我还经常会记起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         我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罗斯一样,凭借蜡做的翅膀翱翔最终悲惨地堕下。于是我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把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把剩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购买实用的旧书籍。          22岁成立公司以后,我知道光凭耐忍、任劳任怨已经不够,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几率的架构,才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知识需要和意志结合,静态管理自我的方法要伸延至动态管理,理性的力量加上理智的力量,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避免让聪明的组织干愚蠢的事。         灵活的制度要以实事求是、能自我修正的机制为基础。我指的不单纯是会计系统,而且是在张力中释放动力,在信任、时间、能力等范畴内建立不呆板、能随机应变的制度。我曾说过,企业应在稳健中寻找跳跃式的发展,大标题下的小要点包括开源对节流、监督管治对创意与授权、直觉对科学、知止对无限发展,但又不能局限于此。            做伯乐,还要懂杠杆原理。          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伯乐的责任在甄选、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但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但自我标榜的企业明星。          高度竞争的社会中,高效运作的企业无法容纳滥竽充数、唯唯诺诺、灰心丧气的员工,同样也不欢迎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大将"。挑选团队,忠诚是基础,光有忠诚但能力或道德水平不高的人迟早会拖累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            建立同心协作团队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聆听沉默的声音:团队与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是否开明公允、宽宏大量,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与创造力?你是否有原则与坐标,而不是矫枉过正、过于执著?         领袖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原理",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杠杆定律"的表现者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学者,他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概念被简单地扭曲为四两拨千斤,教人以小博大。但聪明的管理者会精确算出支点的位置,因为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取得成果的核心。这门功夫倚仗领导人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倚仗其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只注意千斤和四两的转化可能而忽视支点的寻找,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         我不像你们这么幸运,能在商学院聆听教授指导。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翻阅上市公司的年报,表面上挺沉闷,但别人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流弊、方向的选择和公司资源的分布,给我很多启发。         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       最后,管理的艺术还在于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更新传统思想。         人的认知力是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有时我会很惊讶地听到,如今有的管理者还以"劳累"为单一卖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是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介绍企业的ppt上打上"使命"二字,或是说上两句有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的模糊地带力求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质。         这条路并不好走,企业的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提高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正确而必要。商界每一天都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者需要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每天已经精疲力竭,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难以兼得。很多时候,企业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         我常常跟儿子说,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在肩负经济组织特定及有限责任的同时,也要努力不懈,携手服务贡献于社会。最后,我拿这句话和所有人共勉。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聪明人的重力场-新书选载

I think kaifu has a great view on hiring people. After reading this, all of us should think: how can I be a excellent person like this?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as a top excellent person. Come on, Maybe one day, we can found ourselves have stood on the top position.

 
 

Sent to you by Harvey via Google Reader:

 
 

via 李开复的博客 by 李开复 on 12/29/09

  聪明人愿意和聪明人一起工作,我一向信奉这一点。因为,聪明的人就像一个重力场,智商本身就相当于重力,聪明人与聪明人在一起,会变得更聪明,随之吸引的聪明人就越多,重力场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初期在美国招聘效果很不好,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相信,随着亚勤的回归,会有更多的聪明人愿意回到中国。

  经过多次沟通,我在卡内基·梅隆的师弟沈向洋终于答应回来,他是微软总部的研究员。另外,我们也找到了惠普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张宏江,他在多媒体检索方面可以说是"鼻祖"。

  在中国,我们继续深挖人才,四处寻找知名教授加盟的可能。王坚是浙江大学的教授,当时正为如何拒绝浙大提升他为"理学院院长"而发愁,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趁机离开了学校。黄昌宁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自然语言领域最著名的学者,1999年4月,他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另外,我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到处去翻名校的校友录,去查留学生的电子邮件"群"。在清华、北大、科大,我四处打听:"你们最杰出的校友是谁?当年编程最厉害的是哪一位?留学后论文做得最好的是谁?"

  清华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个叫李劲的"邓摸头",就是当年邓小平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时身旁的那个男孩,他后来到了美国,在夏普实验室工作。而中科大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成绩最好的是李世鹏,得过三次郭沫若奖学金,现在人在桑纳福实验室。我决心把他们都拉过来。很巧的是,这两个人最尊敬的人都是张亚勤,当他们听说亚勤已经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

  1998年底到1999年,沈向洋、张宏江、黄昌宁、王坚、李世鹏、李劲、朱文武陆续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给研究院不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形成了研究院第一批管理团队。


我与研究院员工,前排:张宏江、李开复、沈向洋、张亚勤;第二排:李世鹏、李江、李劲、刘文印

  1999年2月,研究院从六层搬到了五层,办公室什么都不缺,除了需要更多聪明的"中国大脑"。

  我相信,微软的招牌绝对不会让优秀的人止步,因为我相信,凭借我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习惯,微软中国研究院将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以及丰厚的待遇。

  不过,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就是,当时中国计算机博士的水平与美国的相差甚远,如果我们只是评估他们的科研成果或者博士论文质量,那可能一个博士生都达不到条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新的"造血"机制——既然中国的博士足够聪明,但是博士学位水平不够,那我们就聘用博士,然后重新培养他们再做一篇博士论文。

  这就是我的"副研究员"或"博士后"计划。此前,微软研究院里从来没有副研究员这个级别。我们给这些"副研究员"设定的期限是两年,两年之内,如果能有接近国际水平的表现,就提升为"正"研究员,如果没有达到水平,我们就会告知不转正的决定,并建议他们开始找别的工作。这样的一个"副研"制度,既符合了公司的要求和制度,也让我们储备了一批生力军。

  既然是两年的合约,我们必须给他们有足够竞争力的待遇。说起待遇,让我惊讶的是,很多早期加入雷德蒙研究院的人都变成了"富翁"。

  有一次,我去研究院的一个同事家里去做客,他的家真是很奢华。他的话里也时不时流露出生活的优越。"我女儿老是抱怨我,每年度假都去夏威夷!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啊?"吃午饭的时候,他打开后门,让我登上了一艘船,我们把船开到湖对岸的顶级意大利餐厅用餐,吃完饭后,他又把船开到湖心,拿出上好的红酒和雪茄,请客人享用。

  一个研究人员居然有这么高的收入!我心里暗暗惊讶,后来算算,如果1991年加入研究院,一个普通的研究员,凭借微软股票,很轻松就可以成为千万(美元)富翁了。

  当然,1998年,给员工大量的股票已经不可能,但我希望能给研究院的员工超出其他外企的薪水和股票,让他们安安心心地作好研究。

  另外,微软中国研究院还承诺,凡是被雇用的研究员都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这是吸引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1998年,如果没有北京户口,买房、买车、生小孩都会比较麻烦。因此,研究院第一年就为雇员申请了20个左右的北京户口。

  在希格玛大厦安家后,前台就源源不断地收到求职信和简历。我们这个小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笔试和面试,不放过一个优秀的人才。

  由于求职者太多了,我们决定先组织他们笔试,笔试成绩作为不重要的参考指标,只要不在最低要求线以下,都有机会进行面试。结果,90%的申请者都没有达到笔试的最低要求线。这让我很惊讶。

  面试是最关键的。因为考官有限,刚开始,我们每天只能面试8个人,而这8个人要经过8轮考验才能过关。面试通常是一对一的,通过问答,8位考官关注4个方面的问题: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有团队精神?专业基础怎么样?

  有人说,一个进入微软研究院的应试者就如同攀越险峰,越到后面越艰难,越接近成功也就越筋疲力尽。我们的题目有时候虽然很"怪",但是其本质并不是一定要听到正确答案,而是要从回答问题的思路中听到其思维方法。

  我们的问题包括: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
  估计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个加油站?
  你和你的导师如果发生分歧怎么办?
  给你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你将怎样去解决它?
  两条不规则的绳子,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为1小时,请在45分钟烧完两条绳子。

  有时候,我们甚至要从一个人的回答中考察他的"人品",考验他的"情商"。

  比如有一位应聘者,我们考察了他的各项指标,都觉得不错,但我投的票是——绝对不能聘用。原来,他很神秘地悄悄告诉我,"我在以前的公司做了一个项目,如果能来微软上班,我可以把这个项目带过来接着做!"我本来是看好他的,但很显然,工作交给这样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放心的,因为他随时可能带着公司的"成果"出逃!看到我的表情稍显凝重,聪明的他立刻对我说,"您放心,这个成果其实是我下班利用业余时间做的!"但是,这样的亡羊补牢,显然为时已晚。

  另一位应聘者也是在回答问题时暴露了缺陷。当我问他,"如果你读博士期间,你的观点和导师的观点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他马上开始声讨自己的导师如何压榨学生,他受了怎样的委屈,又开始抱怨学校的环境不够开放,没有给博士生提供应有的科研环境等等。这样的应聘者,明显带有"负面"的心态和情绪,以这样的心态,无论再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都会跳出来指责和抱怨的。这样的人,即使其"硬件"再优秀,我们也只能敬而远之。

  随着招聘工作的展开,我们打破了每天面试8个人的规定,因为我们发现,考察时间过长其实有些浪费。经过研究,我们改成每天面试20个人,如果两轮下来觉得不够好,就直接让应聘者退出了。

  又过了几个星期,简历从各个高校蜂拥而至。做高校关系的陈宏刚揣着考卷在全国飞来飞去,坚持让每一个应试者都有机会参与这场公平的竞争。最难得的是,即使某个城市只有一个考生,他都会亲自去争取。

  武汉姑娘张黔后来回忆起当初的笔试场景,"刚开始还有点奇怪,整个屋子只有我一个考生,而且只有一个人来考我?是不是骗子?是不是色狼?"后来发现陈宏刚给了她卷子以后,就自己出去逛街了,似乎不太像有问题的,就不声不响地答起了卷子。后来,张黔通过了层层面试,顺利地进入了微软研究院。

注:本文摘录自我的新书《世界因你不同》,未来一段时间,我会摘录其中的小故事来跟大家分享。

--------------------------------------------------------------------------------------------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意真情切,字字珠玑。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California Sunshine.

I love the sunshine in California. Everytime when I see the sunshine
running into my room through my window, I feel so happy.

Half hours ago, I went around the street near my house and took some picutures.

I love the life like this: do the things which can improve your life
and then enjoy your dear life. If sealeen comes, I think she will also
like the wheather here.

Life is not a reversable process

When you devote your every minutes in your life to improve yourself,
on accumulating knowledge with reading books, on learning skills with
trainning etc., you will find a wonderful world you have never seen.

Yes, the world is yours. I know we waste some time in our lives,
browsing news on the Internet, see meanless videos on the website.
Sometimes, we prefered to linger online than work in the real world.
After that, we regret, but times never return. If someone run very
fast in front of us, we admire them, and think "Why I couldn't be that
excellent and smart?" We should have the same level as them.

If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excellent pioneers, you have no
choice but working hard just as what Terence Tao tol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