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Karen's Rules of the Research Statement

Today, at long last, and in response to popular demand, a post on the Research Statement.

I have, perhaps, procrastinated on blogging about the Research Statement because at some level I felt that the rules might be more variable on this document,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length.

But in truth, they really aren’t.

The RS needs to be one page long. [Addendum of 9/9/12:  After a great deal of discussion on comment stream and FB and email, I have decided to revise this advice and recommend a length of no more than two pages.  Two pages allows for an elaboration of the research well beyond the summary in the cover letter that gives the search committee substantial information to work with.  I cannot in good faith recommend going over two pages, for the reasons I sketch below, but I strongly urge all job-seekers to investigate the norms of their individual fields carefully, and follow the advice they receive on this matter from experts in their own fields.  Just never simply ASSUME that longer is better in an RS or in any job document.]

There are undoubtedly a number of excellent reasons that people could give for writing a longer RS, based on thoroughness or detail or concerns for accuracy. And I would acknowledge those principles as valid ones.

But they would all come second to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of all job market writing, in my view, which is the principle of search committee exhaustion.

Search committee members are exhausted, and they are overwhelmed and distracted. There simply is no bandwidth in their brains or their psyches to handle the amount of material they are required to read, when searches routinely garner between 300 and 1000 applications.

Anything that feels “long” is going to be resented just by virtue of its length. And resentment is categorically what you don’t want a search committee member feeling about your job application materials.

So, in short, the Research Statement, just like the Teaching Statement, needs to be one to two pages in length, single spaced.  And like the TS, it needs to be in 11 or 12 point font, and have decent one-inch margins.

(The RS to which I refer here is the document sometimes requested as part of a basic job application.  This is NOT the research proposal required by specific fellowship or postdoc applications!   Those will specify a length, and should be written to follow the outline I describe in Dr. Karen’s Foolproof Grant Template.)

What are the other rules? Here they are:

  • Print the RS on regular printer paper. Do not use letterhead for this or the TS, and do not use any special high grade paper.
  • Put your name and the words “Research Statement” centered at the top.
  • If unsure how to structure, use a 5-paragraph model as follows:

Para 1: A brief paragraph sketching the overarching thematics and topic of your research, situating it disciplinarily.

Para 2: A summary of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 This may replicate to some extent the paragraph on the dissertation in the cover letter, but it must have more detail about the method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most of all, the core arguments.  Here, give a chapter summary, approximately one sentence per chapter.

Para 3: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 to your field or fields, and a summary of pub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 including a plan for the book, if you are in a book field.

[Addendum: Other ongoing research can be described here in more paragraphs in the event that you are going for a 2 page document]

Para 4: A summary of the next research project, providing a topic, methods, a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brief statement of contribution to your field or fields. Mention publications, conference talks, or grants related to the new project.

Para 5: A brief summary of the wider impact of your research agenda(s) writ large—what do they “tell us” that is valuable and important, both for a discipline but also for a wider scholarly community, and in some cases, for humanity in general.

  • A RS (like a TS) is not tailored to a school overtly. While you may subtly adjust your project descriptions to speak to a specific type of job, you do not refer to any job or department or application in the statement itself.
  • Do not refer to any other job documents in the RS (ie, “As you can see from my CV, I have published extensively….”)
  • As in all job documents, remain strictly at the level of the evidentiary. State what you did, what you concluded, what you published, and why it matters for your discipline, period. Do not editorialize or make grandiose claims (“this research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 Do not waste precious document real estate on what other scholars have NOT done. Never go negative. Stay entirely in the realm of what you did, not what others didn’t.
  • Do not position yourself as “extending” or “adding to” or “building off of” or “continuing” or “applying” other work, either your own or others.
  • Do not refer to other faculty or scholars in the document. The work is your own. If you co-authored a piece, do not use the name of the co-author. Simply write, “I have a co-authored essay in the Journal of XXX.”
  • Do not refer to yourself as studying “under” anybody, and do not refer to your professors’ and advisors’ names.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you most certainly do not refer to anybody as “Dr. or Professor So-and-So.”
  • Do not forget to articulate the core argument of your research. I am astounded at how often (probably in about 80% of client documents) I have to remind clients to write such a sentence. This sentence will read like this: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rgue that…” As a prompt device, you may use the line, “In contrast to other scholars who have interpreted xxx as yyy, in my dissertation I find that xxxx is better understood as zzzz.”
  • Give a sense of a publishing trajectory, moving from past to present, from essays published to essays currently in preparation or in submission.
  • Make sure you are not coming across as a one-trick pony. The second major project must be clearly distinct and original compared to the first.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describe how you will “continue” or “extend” your previous research topics or approaches.
  • Use the active voice as much as possible, but beware a continual reliance on “I-Statements”, as I describe in this post, The Golden Rule of the Research Statement.

I will stop here. Readers, please feel free to add more in the comments.  I will add to this post as further refinements come to mind.

业余做研究的心得(外二篇)zz

zz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6b64360101hbpg.html

除了要专心之外,做研究,有两个坎要过,一个平衡要把握。

其一,读别人文章是坎。读文章初时觉得文献浩如烟海不可胜计,每年又新增几百上千的文章,每篇艰深莫测,看也看不完,更不用说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很 有挫败感。但看多了,就发现翻来覆去原来套路就这么些,新文章再出来,大概看个半小时或一小时就能领会其精神,这样,第一个坎就过了。

这其中的要义,是要多思多想,积极地归纳总结。我见过同学不善此道,每天熬夜看一箱一箱的文章,但要问他主线是什么,他却被各种细节所迷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辛苦是辛苦了,却事倍功半,要是处于这种状态,那就是要糟糕,得停止继续看下去,回头好好想想了。

其二,做创新研究是坎。做研究一开始随意创新好像天地广阔,各种新思路层出不穷,一会一个想法。但是等到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做的和前人工作并无太大不 同,这里走一步,做过了,那里走一步,也做过了,回头走一步好像没有前人工作,效果却不好,气急败坏之下贸然投文,篇篇被拒,就像是孙悟空自以为神通广 大,却怎么样也逃不过如来的五指山。这时才知道自己渺小,同行们个个牛逼,挫败感顿生。借用《棋魂》里近藤光对佐为说的话:“以前看不到你的剑锋在哪,所 以下棋时无知无畏;现在看到你的剑锋了,于是畏首畏尾,不敢出招。”

要过这个坎,首先得做深入研究,看到自己思路的浅薄和渺小;然后得要迎着困难,不停思考不停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深入总结前人工作,看到它们的本 质,分析它们的弱点,寻找改进的方案,最后走出原地踏步的怪圈,磨出一篇好文来一剑封喉。第一个阶段没过的人,往往思路很多却从未实行;第二个阶段没过的 人,往往放弃了读博,都是很可惜的。

明白了这两个坎,心理上会有准备,做事就会有长远打算,耐心也能磨出来。

接下来,要掌握“细节”和“主题”之间的平衡。

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或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谚语,也知道“纲举目张”或是“提纲挈领”这样的成语,这两种观点初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 ——到底“大节”或是“细节”哪个重要?其实,这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没有意义,不自己去尝试具体问题,是不知道里面的“度”在哪里的。尝试多了,大脑自然知 道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的,哪些细节是关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读别人的文章,首先读到的是它的思路它的贡献,细节往往放在最后讲,这样显得条理清晰,逻辑清楚,论证有据。但真实做研究则截然不同,往往是先找到正确的 细节,然后推广而成理论;先有乱七八糟但管用的方法,然后回头整理,扮一副堂皇的样子出来见人。事实上,就如同哲学理论不能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一样,一个不 为特定问题量身定做的理论,直接拿过来管用的概率是很小的。若是它真的管用(比如说深度学习),那么一定是有未被发现的深刻逻辑隐藏其中。因此,读的时 候,不要被文章中的各种卖点迷惑住,通过思考,通过重复别人的实验,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才是明路。

那自己做研究的时候要怎么办呢?作为贴着码工的标牌,其实骨子里是做数学证明的我,现在实践下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主题和细节交替来,前者告诉自己“我想 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后者告诉自己“我现在能做到什么”,一边是文章满意度的上界,一边是下界,两边碰了头,文章就有了。具体来说,从正确的细节出 发,可以为文章的主题定调,这样得到的往往是引理定理满天飞却不知所云的文章;另一方面,从自己想做的框架出发,可以确定什么样的细节是需要证明的,为将 来的努力把准方向,许多小定理小结论虽然本身漂亮,但是于大节毫无关联,只好忍痛放弃。如此往复,直到最后大部分细节都思考过了,再从一个合理有趣的框架 开始,从头到尾地理一遍,终于把所有的部件都组装起来,成一个细节上正确无误,大节上又有出彩贡献的理论,这样就功德圆满。

为此,需要写,不停地推倒重写,每次看似重复的劳动,其实都有新发现。或者只是某个符号错了,或者某个定义需要修改,或者突然发现其实整个逻辑都有漏洞, 需要推倒重来。单纯的思考(表现为托腮发呆)往往又耗时,得到的结论还是错的,在单纯思考下很多问题粗想一想好像理所当然,不值得下笔,但真一下笔就发现 问题所在,或是有隐含假设,或是有概念滥用。特别对刚开始做PhD的同学而言,往往有雄心没技术,经常思路发飘,一思考就容易陷入混乱,为了让思路更精 确,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组织好是很重要的,时间长了,套路领会了,思考的效率就会提高,才能很快找到要点。

实验科学要怎么办呢?以我这半年在谷歌的经验,虽然要解决的问题截然不同,但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一方面在已有解法上小修小补,找到能让效果更好的管用小 设计,让自己至少出点活有绩效,这时,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则要推翻现在的解法,从大方向出发,思考现在手头做的是不是有长远意义,能否解决长远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应该尽早开始做正确的事情。后者传统上来说是项目经理要负责的,但是若是自己能提前想到,那效率会高很多。

最后,如何检验自己的成果呢,如何证明自己已经跨过难关了?很多人觉得博士生或是研究员们神秘莫测,但其实文章真正接收发表的时候,至少是我,对自己不懈努力苦心经营,每一点都思考到想呕吐的模型往往是非常鄙夷的——

不过如此嘛,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想了好久才弄出来,啊啊啊,我实在是太笨了!

有这样的想法,那发表出来的东西,基本靠谱。

业余做研究的心得(外一篇)zz

zz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6b64360101gc7q.html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全神贯注呢?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绝世大侠在酒楼与众兄弟把酒言欢,好不快活。突然间一声呼喝,仇家披麻戴孝拔刀上楼,众酒楼宾客见了这阵仗,无不体似筛糠,心惊胆 战。大侠见了,一口烈酒入肚,神情肃穆,站起身来,厅堂的聒噪浑然不觉,周围的兄弟视若不见,眼里只有对手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然后对峙,猫腰,冲刺, 拔剑,兔起鹘落间,剑芒暴起,人头落地——接着,小二还六神无主时,大侠早泰然自若,呼喝道:“牛肉两斤,拿酒来!”

小说家笔法虽然夸张,但所谓全神贯注,确实就是如此。不在乎何时何地,时间长短,但要目标明确,心无旁骛。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里不停重复,并赌上所有的脑 力资源在短时间内反复思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推公式?推完前不许聊天不许上厕所,要调程序?调完前不开网页不查邮件。等到看见问题关键所在——或许只 需要十五分钟半小时——之后,微博该刷就刷,论坛该逛就逛,帅哥美女该聊就聊,悉听尊便。因为今天又有进展了,奖励自己有啥不对的嘛。

借通信的术语来说,大脑不擅长频分复用(同时干多件事),但很擅长时分复用(每次干一件事)。大脑更像激光而不是日光,要么不打开,一打开就在纸上烧洞 的。所以牛人们虽然平日里谈笑风生,但都有大脑周期性抽风的症状,这不是病,而是大脑集中力的体现。真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战线无限延长,虽说没功劳 也有苦劳,但效率如何很难讲,至少我是做不到高效率的。

那如何训练这种技能呢?这个我觉得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抽时间做一些需要费脑反复思考的工作。比如说看明白维基百科上一个抽象概念,看 懂一个数学定理或者一篇技术文章,完成一个需要比较复杂算法的小程序,认真下一盘棋,看个长贴思考中心思想,或者写一篇思路清晰的长博客,都是可以的。确 信做完一件事情之后,休息一下,作为奖励。像这篇博客,本来是没有的,但是早上起来突然有想法了,马上捧起电脑,花了两小时写完改完分享给大家,任务完 成,我爽,读者也爽,皆大欢喜。

当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太复杂。今天突然心血来潮,要去弄懂张益唐大牛关于素数间距的证明,或者要写一个比谷歌更牛的搜索引擎,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并且 这样的失败只会给自己负面的印象,影响继续向前的动力。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如果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就自问卡在哪里了,比如说 忘记数学公式怎么推了,或者某个概念不太明白,那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把公式推完概念弄懂就好。完成了一个目标,再考虑下一个。做 研究也是一样,只是对于问题定义和任务分解,需要更高段的技巧,和永不放弃的耐心。

时间久了,当思考成了习惯,做事自然就会专注,做事专注加上循序渐进,正反馈就来得快,看见了自己的点滴进步,自信也就渐渐上来了。然后就会明白,别人在 做什么,别人如何成功,其实和自己的内心平衡没有关系。各人情况迥异,沉浸在比较的虚荣和痛苦中是没有意义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于是负面情绪就会变 少,人也就会活得更自在一点。这些,是全神贯注对于个人修养的长期效用。

现在有些人帖子太长就不愿意看,分析事物只愿意付诸情感,时间长了,思考能力是一定会下降的。不去分析做事的哪步出了问题,只感叹自己老了不行了,结果该 放弃的放弃,不该放弃的也放弃了,分明学了二三十年,终于有了学识和经验,精力能力还没有退化,却要做退休养老的打算了,岂不是太可惜了么?

业余做研究的心得 zz



这四个月以来,白天去公司干活,晚上在谷歌吃完晚饭后骑车半小时回来继续做自己的研究,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为止。做的工作仍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 这部分工作最近有幸在今年的ICCV拿了马尔荣誉奖,但是里面可供挖掘的东西仍然很多,这几个月把空闲时间拼凑起来,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进展。

下面说一说这四个月来一下利用业余时间做研究的经验,或者说做“民科”的经验(笑)。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这个模式多久,但先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总是好事;另一方面,以后自己懈怠了,再拿出来看看也是不错的。

在这里,我假定大家是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然回家那么累,看个电视呼呼睡倒,还谈什么再做一个课题,更不用说成果。有了兴趣,心里能总是把想要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才能继续。

有了兴趣之后,研究的思路可以冒出很多来,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看完了涯叔的帖子,突然对赤壁大战有兴趣了,然后就开始YY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应该如何做选 择,如何调兵布将,等等,有时还会为自己的天才想法而沾沾自喜。但这些是否就能东拼西凑出一部有关赤壁大战的专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天下什么样的观点都有,但有用的思路并不多。做研究是要分析,哪些思路能拧成一股绳,哪些其实本质上相互矛盾,哪些需要妥协甚至放弃,哪些则是毫不动摇的 真理。把这些整理出来变成协调一致的理论,才能算是有了成果。要做到这个,是需要有长久的积累功夫的。思路要系统化理论化,把每天想到的都放在一个大背景 和大框架下,时常拿出来反复思量推敲,慢慢地去粗存精,取本舍末,才能见别人所未见。发别人所未发。

这个就是研究的大概目的。为了这个目标,业余做研究就要解决两个具体问题,一是时间少,二是任务难。解决方案很直接:时间少就要提高效率,任务难就要循序渐进。

以我的经验,做任何工作,全神贯注是最好的选择,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随意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所需要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同时做两件事情所需的时间,是先后或 者分别做两件事情所花时间的两倍不止,并且更麻烦的是工作质量不高。试想下花十五分钟的写的破烂程序,却要花几个小时去调试它,还不如花三十分钟精工细作 来得有效。我见过有同时做很多任务,也做得很好的人。但我自己觉得不是那块材料,还是老老实实地一件一件做完。

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主业时要全神贯注,做副业时也要全神贯注,这样才有高效率,能在八个小时内把主业做得让同事和老板都满意,除去吃喝拉撒睡还有陪老婆的 时间,每天余下的三四个小时才属于自己。这三四个小时,大概只能做一件主要和一件次要的事情。主要的事情比如说集中想一个问题,或是看两篇文章,或是整理 思路,或是把自己的代码调通,或是把这一篇博客写完;次要的事情包括各种生活琐事,或是回几封长邮件随便聊天,或者给明天的研究起个头。如果想要一下完成 太多事情,那一般只会带来挫败感。

之后,就要解决做研究任务难的问题。世上的大部分任务,按“过程的难易”与“得到成就感的速度”这两个维度分类,可以分成四个级别。一级任务过程简单回报 快,比如说杀怪升级或者按老虎机;二级任务过程简单但回报慢,比如说日常工作;三级任务过程复杂需要反复思考,但回报快,比如完成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小想 法;四级任务,是方法没有现成的,需要自己从已有的工作里总结寻找;进度无法控制,有时就差一步到终点却一无所得,不得不推倒重来——这就是做研究。

因此,做研究之类的四级任务,常常让人有绝望感,业余做研究,时间又受限制,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找一个办法,把它的级数降下去。

怎么降?以我这四个月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笔记。笔记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给自己一个工作进度的表示,想到哪里了,做到哪里了,哪些地方还没有思考 过,哪些地方想过了但是还不周密,想过的情况越多,走过的错路越多,说明自己较之前有所进步,这样人为地将成就感提前,四级任务就变成三级任务。第二个用 处,是作为思考的路标,方便自己从之前中断的思路重新开始,节约本就珍贵的时间,集中火力攻克目前的重要问题。不然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虽然天天都很 辛苦,但是目标不明,攻击力度不够集中,做不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到最后累死累活,什么也没有。

时间久了,笔记会越来越长,细节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每隔一阵子要推翻重写一次,作为大的思路整理,把细节砍去,重新留一个主干出来。有很多细节在落笔的时 候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之后回顾的时候,却发现它其实是可以舍去的。每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说明思路又向外扩展了一层,往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等到觉得这个框架靠谱的时候,就可以动手写代码。写代码本身是一种放松,因为许多部分不需要动脑,这样就能降四级任务为两级,心理压力能小很多。另一方 面,是能逼着自己把思路具体化,发现光凭思考发现不了的问题。有时候写着写着,又会回到思考的过程中去,再一次开始迭代的过程。

做研究犹如逆水行舟,今天顺风顺水奋力向前划了一百米非常高兴,明天一个逆流出现倒退两百米甚至翻船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不能气馁,有耐心慢慢来,之前说 做项目不能死磕,但做研究就是要死磕,时间长了,摸清了水流的变化趋势,摸清了所解问题的一般规律,终有一天,任你顺流逆流,都能来去自如。

[WARALD美国职业谈] 读了博士PHD有什么出路?


[WARALD美国职业谈]为PHD正名-说说PHD博士就业的一些问题 (全文)� WARALD本年度力作!

很多人关心自己花5年甚至更长时间拿到一个博士学位,能干什么,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你的将来,要看你自己的实力和一些外部因素。phd之后的出路,主要有四种(有的专业实际上远小于四种)。此外,我说的是刚毕业的博士找工作的问题。

《一》

读完博士最典型的出路就是去学校做老师,尤其是tenure trackassistant professor。如果做的好的话,一般六年之后,就是associate professor,也就是终身教授,拿到铁饭碗了,不会失业,这辈子不用担心养家糊口。有的人牛,去牛校做牛活出牛成果,虽然成不了顶级富翁,但是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了。

作老师,就意味着要教书,同时也很可能要做科研。大家平常看得有排名的学校,基本都是要求老师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ce同时都要做好,这里面,teaching + research就是最累人的了。有的小学校,没什么科研要求,教授们可能就是一辈子教书,不做什么科研。

小学校一般工资比较低,但是没有做科研的压力,所以有的人也很喜欢;牛校标准高,要求科研出成果,压力大,很辛苦,当然相应的工资待遇好,事业成就高。

成为tenure之前不容易。要上很多课,要应付一些难缠的小本科生的疑问甚至是无理纠缠,每天光是中国人的陶瓷信估计都够删除一会儿的 J, 同时还要写proposal申请funding带学生做科研写paper;极少数很变态的学校,tenure可能跟难拿,比如说招3个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6年以后只留一个,这种一般是顶尖牛校,会累死。但是绝大部分学校会根据feedback帮你改进,最终的目的是留住你,而不是6年以后赶你走。

如果你很ambitious,要去很好的学校,那肯定累,otherwise,其实没那么恐怖,主要就是第一年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熟悉了以后就好多了。此外,每年暑假有3个月的假期,比较ambitious的老师自然是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做科研,否则出去旅游或者回国短期混混,会过的很爽的。过了6年,你的铁饭碗就到手了,以后不怎么作research也可以。tenure以后,每个第七年是sabbatical,也就是一年的假期,你可以不工作,工资照拿。

助理教授(AP)工资根据专业和学校性质(公立私立,学校声誉)在6-9万之间的居多,正教授一般有个11-12万就到顶了。当然,如果有哪个公司愿意招你当顾问,或者你在全国各地给别人training上课,也可以另收钱。此外,sabbatical期间,如果可以在公司干一年活,等于是双份收入。

斯坦福哈佛MIT等牛校的有些牛老师,学校给的工资反而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Industry

有的人念完博士以后不想留在学术界,或者是自身背景不强,找不到好的professor的职位,所以就选择去公司。

博士毕业生在就业上不如硕士容易,但是只要找到了工作,工资一般都会比硕士高。博士生都有自己很深入研究的小方向,一般过了最初的1-2年之后,往往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方向的研究里,所以很多博士生过于"专"了,少数人的理论研究在industry的人看来,甚至是屠龙之技,毫无用处。硕士生主要就是广泛的选课,有的人还作个thesis,短时间深入了解一个领域或者锻炼解决问题的技巧。从需求来说,工业界最需要的是本科,其次是硕士,最后是博士。

是否应该读博,是个人选择。读完博士也不一定就不好。专业不同,行业不同,情况也不一样。比如说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都需要很多博士生;technology行业,我认识的人里面去google的,还是以读完博士的人居多;我的几个朋友,同样的去oracle,博士生去的都是核心研发部门,但是硕士生们很难进这样的部门。也有的博士生,对某项领域很精通,正好是某个公司很需要的,非常的match,公司会给很高的工资。

In summary,我认识的人里面,博士生基本都去了很著名的大公司,硕士生去的公司就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了。

公司工资一般比较高,上不封顶。sorry, Oracle的CEO的工资好像是世界第一,也就是"顶"了。中国人挣到20多万一年的很少很少,大多数人到了15万就到头了,因为作不了manager或者其他管理层的职位。

在公司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被裁员的风险大,尤其是在拿到绿卡以前,选择稳定和有发展前途的公司很重要。

《三》科研机构

在公司一般是做应用开发,而不是科研。但是少数公司里,也有很牛的research lab,比如IBM TJ Watson,Microsoft, HP等等都有,他们雇佣一帮科研牛人专门做科研,提高公司技术和研发水平,微软就有若干个ACM Turing Award(图灵奖)得主。这样的地方非常难进去。我也知道一些小学校毕业的,自身实力强也去了research lab,不过公司要差一些,比如去NEC或者三菱。其他理工科专业,有的也有类似的公司。

有些这样的科研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公司,自己独立经营,靠各种军方资助,民间捐款,NSF或者风险投资生存;Harvard也有DFCI这样的科研机构, 哈佛周围还有children's hospital or Brigham and Woman's hospital这些医院,里面有以作research为主的职位,我这里说的不是年薪最多4-5万美元的博士后post-doc or research associate,而是怎么地也是7-8万一年的职位,这样职位的名称比较杂乱,我就不细谈了。

总的来说,拿着博士学位找个高薪工作,继续作博士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做科研发paper,是很多博士们的梦想,但是要实现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

博士后也是一种工作,很多专业都可以选择作post doc,生物类专业最典型,绝大多数phd毕业以后都要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做几年post doctor再说。

《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关

这种地方很少招外国人,但是的确有少数中国人在政府部门里找到accounting之类或者IT方面的工作。这种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福利待遇好,有退休金,假期非常多,赶得上教授了,工作也很轻松很稳定。
我的一个朋友,Public Health相关专业的,毕业之后去了FDA(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药物管理局),这个也是美国的要害部门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雇主。FDA绝大多数职位原则上说是不招没有绿卡的人,但是这个朋友是牛校phd,背景很强,又善于交流,最终还是去了。
很多政府部门工作要求security clearance,军工性质的单位更是如此。要取得security clearance,你得是背景清白的美国公民。
这条路子,大多数人行不通。

《五》Summary

很明显,EE/CS或者其他Engineering专业的博士们可以至少有上面第一和第二两种选择,行业越好,第二种机会就越多。公司职位多,需要的人多,这也意味着学校需要数量众多的老师教学生,也就是第一种机会多。工程类专业的,去第三种地方,非常难。
做老师的,一旦tenure以后,就无所畏惧了,生活有保障,做什么事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做老师,也比较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公司工作,公司的success & development永远是最重要的,你的兴趣是次要的,你永远都要服从公司/老板的安排,否则就得走人,如果不能做到管理层,很多人慢慢的沦为等工资混日子。

去第三类地方的,大多是跟医药沾边的专业比如生物,医学,生物统计,或者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专业的居多;如果你学政府部门可能需要的专业,也可以考虑第四种,尽管这种机会很少。

如果是学的是纯理论的东西,比如数学,人类学,应用语言等等,第一类就是主要出路了。比如说读个比较文学之类的专业,如果找不到学校当老师,基本就得改行或者饿死了J。不过这种专业的就业问题,不在于博士学位,而是整个专业都很差,包括本科和硕士。有的美国人读完文科博士找不到工作,只要去做小秘书或者去美国北京驻华使馆当签证官,看到未来的富有中产阶级,就给来个check为难一下出出气~~~

美国绿卡申请和移民详细介绍 zz

看了个好帖,转发下,转自WARALD(一亩三分地论坛) 

喜闻美国绿卡排期形势转好,目前也恰逢身边大量同学朋友毕业劳苦奔,求职心切。 

大家对于美国的移民政策和就业签证往往一头雾水,转一篇关于工作签证,绿卡申请和移民政策的文章。 

不要问我,你就看下去吧~ 

转自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同步更新博客Blog: http://www.1point3acres.com/http://blog.sina.com.cn/warald 



如何拿绿卡移民美国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赴美留学的这个群体,大部分人都考虑过。不过貌似不少人也就是知道“绿卡”这个名字而已。warald写这篇文章,想科普、介绍美国怎样拿green card和目前的形势,同时,本文也是从适合Warald博客读者群的角度来写的。 



首先声明: 
1)Warald此文中的观点和知识已经是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但是本人并非日夜操劳与美国移民局打交道的法律专业人士,您对本文内容的任意曲解也与我无关 
2)我不打算用法律术语或者严格的定义来写这个文章,我尽量使用plain language进行入门普及,同时点出和解释一些关键问题 
3)我这个系列的文章是长篇,初步定为十章。如果你考虑将来拿绿卡,建议你仔细通读一遍,获取整体认识再下结论; 
4)有任何问题,请去一亩三分地论坛移民签证版讨论,除非是Warald留学申请服务的客户、前客户和论坛著名id,否则,我很忙,没有时间回答你的移民问题;移民问题,往往也很难几句话简单、准确的讲清楚。 







《一》绿卡到底能带你给啥好处? 



1)you can work for any employer at any time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能找到工作,而且得听雇主的。 



相比之下,国际学生要在美国工作,先得办下工作许可,然后才能工作,同时你跟这个雇主绑定,不能自由换雇主、换工作。 



有的人说,我能吃苦,如果学了ee master找不到工作,先做清洁工、洗盘子、摆摊卖煎饼果子,先混着生存然后再找机会不行吗?– 这个,在中国行;但是在美国,真的不行。你到了美国就是外国人,得有在美国的工作许可才可以。 



工作许可,一般就是h1b签证了,实际上还有L、O等其他类型签证,opt、cpt也算,不过期限短。想了解h1b,请参考Warald文章《H1b工作签证简介、回顾和形势综述》 



有的人说,那我申请个h1b去做清洁工不行吗?或者做小秘?这个也不行,这样的h1b是办不下来的,因为要求必须有highly specialized knowledge。 



你要先找到公司愿意雇用你,这个可以是短期、临时的工作,也可以是长期、全职的工作。然后公司得花时间花钱来办,办下来之后,你必须得给你办理h1b的雇主工作,而且必须得做h1b申请时规定的工作,比如不能作为software engineer申请,申请到了以后改卖煎饼果子 



– 卖煎饼果子太看扁人了?我道歉。。你可以从用java做server side program的组换到用java做client软件的组,这个没问题,甚至从软件开发变成做软件测试可能也没事,但是你不能从java software engineer跑去做sales or marketing or 从事其他field的工作。 



是不是只要公司愿意你干啥就成?。。。是。不过如果给你办了系统管理员的h1b,但是你跑去做销售,万一被其他人发现了,捅到移民局,你和公司麻烦都大了,所以稍微正规点的美国公司,没有这么干的。BTW,如果你的技能也就是适合做某项技术活,哪个公司吃饱了撑的,掏钱让你做跟背景无关的工作? 







2)工作签证持有者担心失业 



你的雇主一旦因为任何原因辞掉你,按照法律规定,你的h1b签证在你被裁掉的当天半夜,立刻、马上失效,没有任何延缓时间,否则,你就是非法居留;实际上,你可能可以蹭上个把星期或者几个月(B visa)并且将来不引起麻烦,而且来得及的话,也有可能可以转F visa继续蹭。但是,要想重新工作,就得重新找到愿意雇用你并且给你办理h1b的employer,否则,你就是打黑工。 



非法居留和打黑工,被移民局抓住了,会立刻递解你出境,并且留下记录。 







3)h1b工作签证的限制 



你的h1b先批三年,中间再续三年,一共是六年。在6年期满之前可以申请延期,根据绿卡申请的进展,可以被批准1年或者三年,而且可以不停的延,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延续下去,只要你有工作而且操作及时。 



进入美国依然要签证,即使你在美国有google 十五万的年薪,而美国平均家庭收入不到6万;而且你仍然有可能被check。当然,h1b返签无非是麻烦而已,被拒的几率可以忽略。 



任何时候要换工作、跳槽,你都得重新办理h1b。如果依靠前任雇主在办绿卡,换个雇主之后,要重新开始整个绿卡申请过程。 







4)绿卡的问题 



有了绿卡,尽管没有h1b的这些trouble,你也不是就彻底无忧了: 
1)你必须得有在美国永久居住的打算,比如一年之内,至少得有一半时间住在美国。打算回国长住的,前面2-3年没事(可以申请专门许可),但是如果长时间不居住在美国,绿卡就保不住了。所以那些想先拿美国绿卡、再回国长久发展的,您先考虑清楚这个问题。 
2)你的任何美国海外收入必须报税。如果你在中国国企或者私企工作,那美国IRS是彻底没法查你的收入的;但是如果你给美国外企工作,你的收入就得上报了。当然,海外收入超过一定数额(现在好像是9万美元)以上的,才被征税。超出的那部分收入,既要交税给中国,也要交税给美国,被榨两次血。 



《二》绿卡申请现状 

最近几年,确切的说从2005年开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绿卡申请过程的第一大特点,就是等待时间漫长。在时间武器下,无数好汉磨成了WSN,无数长相最起码中上等的美女磨成了黄脸婆。 





先解释一个很让人蛋痛的关键词语:排期。 

如果人类可以移民去月球,假设有1万个人想去,但是很不幸,载人飞船一年只能运5000个,那就只能挑选5000个人先走,其他的人要等,这个就叫排期。 

同时为了丰富月球人种、diversity,规定按照出生国家,每国每年度不能超过10%,这样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星际移民,每年只有1000个名额,然后中国人和印度人特多,10000个人里面主要(比如有8000多个)都是这两个国家的,其他国家的人很少,那其他国家的人可以直接上船立刻走,但是中印的排期现象就很严重了。 

假设每年中印用满了2000个名额,其他国家总共用了不到2000个名额,这样每年还有1000多个座位剩余,怎么办呢?两个字:作废。 

这样,本年度8000多个中印人士,每年走2000个,要4年时间;后面年度进来的,等待时间更长,得等前面所有年度的人都走了,才能轮到你。 

– 以上数字,纯属举例;真实的绿卡名额,本文后面有,敬请关注。 

总的来说,如果你出生在中印两国的话,这个很可能就是你申请绿卡的大体现状,当然也有小部分人不是。 



《三》非科研人员的绿卡之路-上 







先写这个,因为这个是最典型的情况。 







成为researcher的人少,大部分人的移民之路,还是规规矩矩的找份工作,让公司给sponsor绿卡。如果有advanced degree(硕士或者博士),或者是本科+五年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申请EB2,employment based 2nd preference,俗称第二类优先;如果本科或者没有本科学位的,工作经验也不符合,就得走EB3, employment based 3rd preference了。 







要办理eb2 or eb3拿绿卡,首先公司得证明job market上没有满足公司要求的美国人或者绿卡持有者(即永久居民),这个过程叫labor certification,简称LC。公司即使已经雇用你了,即使你也用h1b工作了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了,还是要重新打广告来招人。然后公司把收到的简历进行筛选,原则上要走一遍招人的程序,结果得是没有美国人或者永久居民满足公司的job requirement才行。这个过程会由州里的机构来监督,结果汇报给Department of Labor(DOL)的地区办公室批准。 







这个过程,往往公司要找律师来指导操作。warald觉得,本质上就是公司要和律师配合,把符合标准的美国人无论如何都要给搞下去。从过程上来看,要确定你的职位达到prevailing wage的最低标准而不是以超低工资来让美国人滚蛋,设计好job description & minimum job qualification/requirements,准备各种文书,打招聘广告,电话甚至on-site面试候选人,从各个角度,弄的来应聘的美国人不符合要求,最终就是只有你才符合要求,因为招不到美国人来做这个职位,所以才给你办理绿卡。 







一般办绿卡,就是这步最费劲了。律师的收费,这步也是最值的,其他的地方,主要就是填表了。 







大多数人都能在律师和公司配合下,顺利过关,但是的确也有些人办不下来,原因可能是你这个职位的确很容易招到美国人,尤其是在经济很差的时候,也可能是律师太菜,操作的不好。 







举点容易办下LC的例子:比如你的职位要求你既懂机械又懂软件,而你恰好读了Mechinical Engineering和computer science两个专业的学位,或者你读phd期间,主要是做某个新技术的,而你的工作职位也恰好就是做这个的,那公司很容易炮制一个很针对你这种技能的job requirement来把美国人打走; 







LC处理最慢的时候,曾经有人花了超过三年都pending着,没有拿到结果,后来2005年开始推行PERM系统,大大提高了速度,然后经过几年的试用期,现在基本上LC这一步,时间在一年左右。 







LC申请还有其他issue,比如公司是否有能力支付工资,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关键;再比如招人广告里要求的技能,不能是你在目前的职位上学来的,无论你在该公司已经做了多少年、做的多NB,所以之前有过实习或者跳槽经历,反而更容易办理LC。– 这些细致的问题,只有到了办绿卡的时候才会考虑,也欢迎大家到一亩三分地移民签证版讨论。 







LC被批准之后,就进入第二步,办理140,一般也需要一年。这个过程,对non-researcher来说,没什么好说的。Warald得提醒一个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140一旦提交,你就算是明确的留了移民倾向的记录了,此后任何文件里,你都被当做是正式提交过移民申请来处理;如果你这个时候失业,要转F或者其他任何不允许移民倾向的签证,可能性趋近于零,或者说default decision就是悲剧。至于失业回国,想通过F再出来,基本也是没门。 







如果你是只是办理LC甚至被批准了,今后被问到是否提交过移民申请,都回答No。理论上,你file LC申请,就留下了可查记录,但是这个是你跟department of labor(美国劳工部)来申请的,而不是USCIS(美国移民局),而这两个部门是独立的,所以你可以打马虎眼混过。但是如果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被深度check,那就不好说了。 







LC和140都批准,一般得花两年时间,这个也相当于买到了去月球的飞船票,下一步就是登船,也就是提交485,adjustment of status,然后绿卡就到手了。 







不过,提交485是目前绿卡申请最大的bottleneck了,很多人就是在这一步被卡住了。 

《四》非科研人员的绿卡之路-下 



美国移民局每年把绿卡按照类别(比如eb2、eb3,还有eb1)分配名额,这几个类别都是各自拿到28.6%的名额;然后每个类别上,每个国家占用最多7%的名额,最后一算,就是每年每个国家每个类别只有不到3000个名额。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移民没有用完的绿卡名额会被挪给职业移民(EB means employment based),至于有多少名额挪过来,这个不确定,不同年度之间,可能变化很大。 

2009年度,中国eb1、2、3三个类别分别拿到了4999、3045和1027个绿卡;2010年度,这个数字为6741、6505和3513;本年度统计数字,目前还没有出来。印度人拿到的绿卡名额更多,比如2010年度,印度eb2大爆发,居然拿到了19961个绿卡名额,是中国的三倍。 

中国和印度人想移民的太多了,你想想,每年拿到h1b的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是用万这个单位来衡量的,尽管有些拿了h1b名额的,最后未必能提交绿卡申请或者中途废掉了,但是主体人群还是最终要走eb2 & eb3的,都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排期! 

10年以前办绿卡的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为啥现在绿卡要办那么久,国内的街坊邻居们可能以为绿卡是随便拿、人人都有份的,但是陷在排期里面的人,是很明白其中痛苦的。 

Warald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顺便查了一下数据,提交了485申请的中国人里面,有9787个人在eb2里排队等绿卡名额,有3811人在eb3里排队。今年有消息传出,因为其他类型绿卡有unused的名额,所以估计2012年9月底之前,应该会清空目前积压的eb2。【update】eb2排期已经大幅度前进,2011年底排期前进到2009年初。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提交了485申请的,我起草这篇文章的时候,eb2排期在2007年4月15,也就是说只有这个时间之前提交了LC并且被批准的人(你提交LC申请的日子,就成为你的priority date,简称PD),同时140也被批准了的话,才可以提交485,PD晚于这个日子的,统统不准提交,从2007年4月15到2011年8月我写这个文章之间,LC和140都被批准的人,还在等着485开门,进去排队呢 – 这就是所谓的485排期,不但有排队等绿卡的(有望在1年内清空),还有等着进去排队的(目前积攒了5年的人群,受金融危机影响,数目应该明显减少)。 

EB3更惨,排期在2002年7月15。离现在有9年的时间 – h1b都要至少续三次,小伙子都能秃顶了,小姑娘都能变黄脸婆了。 

我再加两点: 
1)印度的申请人更多,他们的软件行业和ICC都比中国厉害多了,移民局近年来的思路,很明显是让中印的排期大体同步。印度人多,所以占据的绿卡名额自然远超过中国人;09和10年职业移民绿卡批准数目,印度人都是中国人的两倍。 
2)如果你在提交485之前,被公司裁掉或者跳槽,你的绿卡申请就要从头开始,从LC开始重新办理,不过一旦140被批准了,你的PD就保持住了,也算是在长长的队伍里占据了一个位置。 

485提交以后等绿卡,如果排期到了,目前的处理速度还是很快的,一般3-5个月就拿到绿卡了。前面说的9787个在eb2队伍里等着的人,因为历史原因,早就把485交上去了,但是他们的排期还没到(目前排期是2007年4月15),所以他们等待被批准的时间会更长,不过按照最近的形势,感觉他们会在2012年10月以前都拿到吧。 

这里说的历史原因,是2007年7-8月,移民局甚至曾经犯过低级可笑的算术错误,打开了提交485的大门,导致大量绿卡申请在这两个月被骤然提交,中印两国的绿卡申请积压极其严重,俗称“07大潮”。 

另外,eb3在漫长的等待中,工资也可能上升,也会尽量转成eb2。抱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从eb3转到eb2,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办理绿卡都到了哪一步了,不是我不去找,而是没有 – 美国移民局这个部门,办事透明度跟中国铁道部似地,同时办事效率又远不如;与美国移民局相比,中国铁道部的确是AAA级的。 

请记住:办理绿卡的过程中,如果你被突然裁掉,按照法律规定,你的工作签证就立刻、马上失效,哪怕你在美国工作n年,年薪十几万,开辆拉风的跑车,有豪宅、有美妻爱子。当然现实中,一般你可以拖上2-4个星期而不引起麻烦。 

被裁时候,你的选项会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主要就是几种 
1)立刻找到工作重新办理h1b,但是新工作不是说来就来的,即使你技术NB,你要么是个善于经营的人,平常就广铺路子,要么就得靠运气了 
2)如果你的配偶也工作而且能保持住的话,你可以转为h4,也就是h1b的配偶签证,继续找工作再转回h1b,这个也是最常见的做法;如果你没有交140留下移民倾向的底儿,如果你的配偶是f1,你也可以转f2,或者自己转f1也成。 
3)如果你单身,也提交了140,那你几乎没有什么出路了;等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离开美国很可能是你唯一的选择,01-02年IT泡沫破裂,这样的例子就很多。 

现实中,你被裁掉一般都是有先兆的,所以平时伺候好老板,同时耳听八方留意着公司裁员的风声提前做准备,非常重要。如果公司仁义,可能会提前一段时间给你通知,让你可以转身份或者做离开美国的准备;公司一般最差也会给2-4个星期的时间,也有给3个月的但是比较罕见;公司如果很差劲,也可以事先毫无征兆,当天突然让你立刻滚蛋,然后你五雷轰顶般坐进宝马车,开始发愁在剩下的几个小时内该怎么办。– BTW,中国人一般开的是Toyota Camry, corolla, Honda accord之类的车,所谓的DFBB;开宝马、大奔的新image,得指望还在申请中的孩子们将来build了。。。 

听上去很残酷,对吧?所以说没有绿卡是一把剑,悬在外籍员工的脖子上,随时会落下来。如果公司老板很烂很变态,你的工作或者行业跳槽很难,再加上个经济危机时不时刺激着你,你就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每天都饱受折磨。 

这里也提醒,等你到了140阶段,一般也不是刚出校门的小鸟,很多人这个时候年龄也奔三去了,可能已经结婚成家了,中国人的典型情况是两口子都工作,都有h1b,相互可以扶持。


《五》科研人员的绿卡申请 – 上 


Warald专注做留学,以前曾经写过《为PhD正名-说说phd博士就业的一些问题》等文章,也提到了读博士的优势之一在于移民。下面几章就做清楚的阐述。 





上面章节说了,绿卡第一步就是Labor Certification (LC),而且这个是最费劲的,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司和律师要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使出浑身解数,把来应聘的老美踢走。 


科研人员办的两种绿卡,都不需要经过LC,而是直接提交140申请。 


第一种是NIW, National Interest Waiver,这个属于eb2,也有漫长的排期问题,所以最近几年也变得很鸡肋。这里提出来,主要的作用是你一旦140被批准了,可以lock住一个早点的PD,在长长的队伍中占据靠前点的位置。 


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公司sponse绿卡速度慢(比如比较典型的是等你工作1-3年才给办),甚至公司不给办绿卡的话,NIW就尤其重要了,因为你自己就可以申请NIW,不需要雇主来支持,甚至读书期间、没工作的时候,就可以申请。– 也再次提醒:140被批准了,你就不太可能出美国返签或者在美国国内转非移民签证了, 


NIW顾名思义,就是你的技能和知识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需要的,如果不批准你的申请,会让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无所谓是否抢美国人饭碗,这个就是你要证明的。NIW申请文书写作难度的确比personal statement + CV+ 3 reference letters要难很多,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什么专业能办理NIW的,没有明确定义,这个就看你申请的时候怎么抡,有些专业或者方向很容易的,比如生物统计、公共健康、核物理等等,跟国家利益很相关,即使是eecs这这种看上去关系不大的,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你研究的某项芯片设计技术或者某个cloud computing类的technique,可以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就成。 


别给我前面这句描述吓坏了,觉得“影响美国经济”这顶帽子你戴不起,其实并不难。比如你说cloud computing的market现在这么这么大,里面的security issue如何如何严重,据估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多大,甚至大大影响了美国人的personal privacy – 这里要引用牛刊物或者牛人的话来佐证,谁头衔高就用谁的,谁吹的数字大就用谁的,然后再说明你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美国economy,得给你NIW。 


或者你研究了一个改善环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分析cancer或者心脏病数据的统计方法,都可以。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要能影响整个美国,比如你教育一个学校聋哑儿童,那这个不合格;但是你研究出个方法,可以惠及美国所有聋哑儿童,那就可以。另外,还是要提醒,移民局处理你绿卡申请的,就跟签证官一样,不是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或者统计、环境之类理工科的, 一句话,还是得靠你去想个角度,来抡倒这些外行。 

《六》科研人员的绿卡申请 – 中 



第二种就是eb1杰出人才的申请了。首先,什么是杰出人才? 

跨国公司管理层、姚明、易建联、郎平、郭晶晶、田亮、刘德华、葛优、杨澜、金庸、齐悲鸿、张艺谋等,都是,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 

从世界冠军变乞丐的张尚武,当年如果办eb1,肯定也可以,有了绿卡就可以来美国吃政府救济 — Warald呼吁所有拿过奖牌的体育界人士,如果退役或者临近退役,真的在国内生活潦倒、活不下去,那就应该移民来美国,文化程度低、不会讲英语也不要紧,有伤病残疾更好,正好拿来当理由申请政府救济,只要稍微做点事,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在美国,不工作光吃政府救济的人,也不少,墨西哥人能做到,咱中国人也没问题。欢迎帮忙传播此观点,敬请标明是一亩三分地Warald的点子。 

凤姐、芙蓉姐姐,应该不合格,因为没有正式文件和获奖来证明他们是“杰出人才”; 

韩寒肯定可以,因为上过Times,这个证据非常非常强大,足以证明他是文化界杰出人才;李大眼我就不晓得了,不知道他是否有文件来证明; 

我这里是举例说qualification(资格),而不是有这个intension、interest,如有冒犯,面对芙蓉,我傲骨铮铮;其他大人和众粉丝们,请饶了Warald这矬人吧,阿弥陀佛。 



其实移民局处理绿卡申请,也只能根据各种文件和证书来做判断,你会剪纸、雕塑、刺绣、书法、摄影、主持等等,只要有证件、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杰出,都是有可能办下eb1的。不过,对于有些职业的人来说,来美国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你在assbook、macrohard作软件开发,工资是剪纸艺人的无数倍,比他们牛?sorry,eb1是杰出人才移民,而不是高收入移民,如果您是有钱银,请参考我这个系列后面要写的投资移民。 



对咱们这些走读书道路的人来说,杰出人才,就是杰出科研人才的意思了,就是outstanding researcher or professor. 这类绿卡申请,速度很快,也不用经过LC过程,直接提交140,并且有premium processing,两个星期给你结果,如果被批准,就直接提交485,几个月后绿卡就批了 – 相比于前面说的n年排期,少了多少折磨? 

尽管professor不是随便就可以号称的,但是oustanding researcher就不一样了,这个并不要求你有博士学位,硕士也可以办。但是很明显,如果你只是上了点课的credit based master,别的啥都没有,无论是 NIW还是eb1,你都是不合格的,上点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背景,跟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outstanding researcher要求差远了,你再能抡都没人信。要拿绿卡,很可能就得去eb23的长队伍里排队。 







eb1杰出科研人才,用移民局的原话来说,要求科研上”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extraordinary ability”。移民局官员,希望你能”stay at the top of your field of endeavor“ “among the best few”。总之,听上去,大概诺贝尔奖得主,或者ACM图灵奖得主可以符合,或者最不济,你数数本领域最top的三五个researcher,就是他们了,可能你的导师都承担不起这样的赞誉。 

别给吓跑了,下面Warald给你分析一下实际情况和如何操作。先给你点例子鼓鼓气: 

1)国内来的土博,跑到美国做postdoc,一堆国内中文论文,加几篇英文非top期刊论文,成功拿到了杰出科研人才绿卡的,也颇有一批人。尽管成功比例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全靠撞大运,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人通过了的。 
2)最高学位是美国硕士的,也有人申请成功了 

谁说上面这样的人也有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俺 LOL 



移民局定义的“杰出科研人才”具体衡量标准如下,申请人只需要满足2-3条: 
1. 因为杰出成就而获得过主要重大成果奖励或优秀奖励 ;简称awards 
2. 要求会员必须展示其杰出成就的协会的会员身份 ;简称membership 
3. 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 , 由其他人撰写的关于你在学术领域工作的报道 ;简称media coverage 
4. 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参与过对其他人在相同或相关领域工作的审评 ;简称review 
5. 在自己从事的科学或学术领域作出贡献 ;简称contribution 
6. 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著作 , 书籍 , 或文章 ( 国际流通的学术论文 ).简称authorship 



这样的定义依然非常主观。移民局没有定义最低学位要求,也没有定义论文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review次数之类的东西,就这6条。 

大家很容易看出,第五条,难度最低。authorship就是发表论文,这个,读了phd,一篇一作都没有就毕业的,很少吧?至于contribution嘛,哪个论文不需要论证自己的contribution?没有contribution你还发paper? 剩下的就数review最容易了,phd读到高年级,一般都会有些机会的,尤其是老板也有点名气的话,经常会有journal的editor上门求你老板review,然后你就接过来做就是了。 

三个基本标准就这样很easily满足了,但是eb1申请跟申请phd全奖一样,满足了minimum requirement不代表你就会成功,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移民局有了明确规定,给予他们工作人员权利,在你满足了必要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拒绝你的申请 



eb1跟申请phd全奖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美国教授总是抱怨funding不足,offer名额有限,但是移民局的eb1名额,最起码过去几年,用不完! 



eb1杰出科研人才又分两种:eb1a和eb1b。前者不需要雇主支持,自主申请就可以,但是需要满足至少三个条件;后者需要雇主支持,只需要满足至少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对于eb1b申请,移民局还要求你的雇主至少雇用三个full time科研人员,你的职位是full time permanently做research,并且你的科研经历不能少于三年。 

eb1b的通过率是很高的,是90-95%,考虑到每100个申请人里面,statistically, 肯定会有小部分人硬件不合格或者很勉强(大多是permament full time research position这条),但是硬交申请来碰运气,所以这个高通过率也可以理解为:只要你符合最基本的硬性规定,交了就会批,不被批准才是反常的。 

对于eb1b来说,很大的一个顾虑是你的雇主是否支持,是否拿出证据证明你的职位是科研性质的。如果是去research institute工作,一般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是去工业界,那专门做科研的职位很少,大部分都是engineer性质的,尤其是就业主力IT行业,头衔基本是software/Web/hardware/IC engineer/developer系列的,而不是researcher or scientist。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的雇主来变通帮忙,肯出示文件来证明你实际上是full time, permanent research position,公司也至少有三个这样的人。有些雇主不愿意这样做,但是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公司,也包括很多小公司,都会claim自己是做科研的、掌握先进技术,实际上都有能力来支持你的eb1b申请,就看他们是否愿意做了。当然,愿意sponsor eb1b但是怎么地也跟research无关的雇主也是有的。– 注意,这里说的permanent,在美国就是非临时工的意思,并非类似“公务员”性质的工作,换句话说,雇用你的job offer letter上没有写雇佣到期的日子。在美国,无论是permanent还是临时工,employment基本都是at will,你可以随时dump你的雇主,你的雇主也可以随时解雇你。 

至于三年research经验,这个并没有说“正式工作经验”,所以你读博士期间的工作,也算。 



相比之下,eb1a最高也不过60%多的通过率,或者说申请失败的概率很大。 

这个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是没有eb1b这种permanent research position作为标杆,eb1a评审过程就更主观;其次,很多博士后,因为postdoc本质上是临时工作(temporary contractor)而不是permanent position,经常也得不到雇主的支持,只能申请eb1a,他们为了身份和生存,不得不去碰运气,甚至多次碰运气,他们也只能选择碰eb1a,从而拉低了通过率。 

而eb1b通过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你已经有博士学位了,而且在美国有工作了,并且大体上是从事科研的,符合eb1 outstanding researcher这个途径的goal,所以移民局就愿意放你过关,否则你就得去eb2的队伍里漫漫排队,那就太残忍了。 



移民局官员按照规章制度,审核paper work。你声称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有证据。你说你研究好,做了contribution,那就要出示证据,这就需要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来支持、“保举” — 申请NIW也是如此。 

给你提供推荐信的,必须是领域专家,尽管不一定要牛人,但是总的来说,人越牛越好,title越狠越好。 

很明显,还在申请绿卡、处于职业初期的你,一般情况下,没有”stay at the top of your field”,至于啥outstanding achievement和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自己都要笑了,对吧? 

这种推荐信,里面不可避免的要吹嘘、吹捧,常见的写作过程是这样子的:你先征求牛教授的同意,然后自己起草内容,无论自己那点technique、method、theory到底咋样,信里面都要吹捧的像是你要得诺贝尔奖或者计算机图灵奖似的,然后拿去让牛教授审核,之后签字。一般提前说好了,牛教授都会配合的;如果他不配合,而是删去了吹捧你的若干文字,那这样的信就不能用了,你来句thank you,然后扔掉。 

—- 是不是跟咱们在国内申请美国offer时,找中国老师写推荐信,如出一辙? 

我知道的肯这样弄移民推荐信的,既有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也有斯坦福和哈佛的系主任。Warald手里也颇有几套eb1的申请材料,推荐人那可都是大名鼎鼎,谁拿了他们的offer,都可以来一亩三分地论坛当憾地神牛。 

如果你申请phd或者求职的过程中,让牛教授这么“配合”,肯定要被他们批死的,也没人会允许你这么胡搞。但是申请绿卡就不一样。你清楚的说明,这个reference letter就是for immigration purpose,坚决不用于其他场合,教授们该懂的就懂了。 

注意,Warald没说是个美国教授就肯这么胡搞,也没建议你上去就直接提这种要求,更没说任何人都可以去找美国教授这样做,如果您要蒙头冲上去提这种要求,那是自己有问题。该如何操作,是有讲究的。– 申请个美国offer,你都要做上1-2年的准备;申请绿卡,你应该做好更长久的备战,别以为随便打个招呼,就搞定了推荐信。 

另外一个证明你的contribution的东西,是citation的数目,就是你的论文发表之后,被独立引用佛如次数(自引除外),contribution越大,自然citation越多。不过这个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而且不同领域之间差别很大,biology之类的基础学科,论文总引用数过百不算啥,但是生物统计、eecs,要达到这个引用数字,难度要大多了 — 看看自己专业期刊的IF值,是个很好的指标,IF值不高,一般论文引用次数也不多的。 

论文引用次数和你的推荐信一般是相称的,科研做的好,引用数目一般就上来了,牛推也容易找。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是一切的基础。 

《七》科研人员的绿卡申请 – 下 



下面是你如何操作eb1绿卡: 

3)media coverage: 如果万一你做的项目有人采访,如果老板够nice,不妨让提你的名字。你如果能跟记者搭上话,不妨去搭;在老板许可的情况下,主动把对方需要的信息送上门。如果报道里面说:某某project如此如此了得,Dr. 张三作为lead researcher,说****,这条就能用了。 

自己可以找学校的media要求被采访,别不好意思。一旦被学校报道,被正式media pick up报道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学校负责media & public relation的工作人员就怕没人找上门。另外,你自己也可以要求国内媒体报道。 

如今的媒体,自然是彼此的抄,记者们也需要线索和故事来生存。网络时代,消息更容易传播,一旦catch on,将来影响就有了。如果被一些主流媒体也报道了,那这条你就稳拿了。 

4)reviews: 这是在学校非常容易做到的。PHD后几年,导师忙了,把review给你做一部分,一定好好做,并且自己留心做好纪录。然后,自己主动要求发表了自己文章的杂志期刊请你review。保留好邀请信,保留好一切review过的凭据。 

不要管杂志牛不牛,移民局也不懂。只按数目计算。 

5)contribution: 这一条最终是通过推荐信来证明的。老板的马屁要拍好,这是一定的。但是移民局要求不能都是熟人的推荐信,得你不认识的人提供independent reference才行。 

独立推荐人的推荐信怎么找?开会的时候留心收集别人的contact info,不一定要Nobel 得主,不一定要是某institute 的头。多留心,需要用的时候就容易了。 发现有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并且进行了赞扬,将来可以叫对方给写信,说明你的方法领先。跟老板有合作的人,万一有机会接触,一定留个好的印象。将来可以求老板叫这些人充当独立推荐人 — 表面上看不出跟你有联系的,就算是independent,哪怕是你导师的师兄弟。 

有同学朋友在学术界的,可以求他们找周围的老师充当独立推荐人;被邀请去什么地方做讲座做talk的,一定保留好邀请信。 

6)authorship: 多发paper。这条没什么好说了。学生阶段多多积累吧。不同专业要求的数目不一样,多多益善。越好的论文,Citation数目越多,就越好。 

可见,作为一个“还可以”的PHD,毕业找到一个可以“说成”是研究性质的工作后,根据PHD期间打下的基础,很容易就能满足5,6两条(contribution and authorship)。这样,EB1b就已经有希望了。大部分人也有机会满足第四条,review。这样,EB1b稳拿,EB1a也很有可能了。如果RP运气好的,可以满足media coverage,有的人甚至也可以拿到membership或者awards(比如best paper award),这样的case如果失败了,才叫不可思议。 

BTW,NIW的推荐信,不需要这么强,但是强度也得接近,也得说你具备exceptional ability。 

硕士当然也可能办,也可以操作,但是难度就大多了。美国绝大部分的硕士是credit based,跟research彻底无关,少数人可以去做thesis,也有的人硕士读的时间超过两年甚至系里政策允许你做thesis蹭满3年,这样就比较容易做科研发表论文;如果只是靠上课,即使加上1-2个学期的简短research,一般很难做到outstanding researcher的标准。总的来说,硕士生要达到拿下eb1的程度,难度很大,而NIW要相对容易,当然,这一切得建立在你参与科研并且或多或少做出点成果的基础上,很多时候,也得看你就读的硕士项目是否有利于创造这样的条件,这个就得回到申请时的选校以及整体申请策略上了。 

有些美国教授在移民推荐信上的确标准可以放低,因为你从事了科研工作,成了他network的一部分,人家觉得你research做的还成,出于好心帮你一把,但是也不是毫无底线,随你造假。warald知道的例子,都是通过关系(尤其是导师)找到的牛人,或者实际上就是有合作关系的,绿卡申请里“伪装”成independent,但现实中都是千丝万缕有联系的,并不是说随便冒出一个不熟悉的人甚至陌生人提这种要求,牛人们都肯做这种事,很多时候,你得靠老板帮忙,从老板口中提出要求,对方更有可能接受。 

大家都知道,博士读书期间,老板怎么样,非常重要,这个跟绿卡申请也密切相关。你的老板可以不牛,可以是个刚毕业的assistant professor,你读博士的学校可以排名不高,可以地理位置不好,但是老板一定要在学术上活跃,有connection,至少也得是某个大牛的弟子,学术家族枝繁叶茂,找人帮忙容易。 

《八》婚姻绿卡 

分两种。 

第一种,是跟美国公民结婚,网络上俗称的外F便是 – 无论您是否被这个称呼offend了,俺只是present这个说法。结婚之后,几个月就可以拿到绿卡。只要婚姻真实(不光是个合法婚姻,而且得证明不是为了骗绿卡才结婚的,否则可能绿卡申请被拒,甚至被判刑),easy & quick。 

一般情况下,中国爷们征服美国妞不容易,所以男同志们外啥的机会不多。不过,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现在甚至国内也有大学生,征服来中国读书的美国妞,生娃、结婚、移民来美国,俺知道这样的实例 — sigh… Warald这里送上门的story五花八门。 

外嫁老美男士的中国大陆女生其实也不少,不过Warald接触的少,生活圈子里有一个嫁的很美满的,人家当然不是以绿卡为目的,老公是同学,现在说中文、会干杯、搓麻将,跟中国人party,样样都行;其他几个例子,感觉都很twisted的,包括老公结了婚还去bar里玩,老婆得笑脸相送的,也有中国女生相互挖墙角,争抢一个多年没有工作还有孩子要赡养的中年离婚男。 

婚姻绿卡刚批下来的时候,只给2年的有效期,2年以后,才转正式绿卡。– 2年的婚姻期间可能很快乐,也可能像地狱 一旦中途婚姻break了,很可能就转不了正式绿卡。但是如果有家庭暴力,报警留记录,拍点看上去被修理的很惨的照片,“家暴”绿卡也会稳拿。 

如果以诈骗绿卡为目的而结婚的,即使婚姻是合法的,实际上也是犯罪了,前段时间,洛杉矶和纽约都有操作这样的移民中介机构被一锅端了。以欺诈方法拿到的绿卡,移民局可以给你取消。 

另一种婚嫁是内婚、内嫁中国同胞,而且很明显,这个更容易证明婚姻的真实性。 

如果是跟绿卡持有者结婚,绿卡不是立刻可以拿到的,绿卡持有人的配偶,也要排期,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也需要4年多,所以跟绿卡持有人结婚,可能不会让你很快拿到绿卡。如果等对方转美国公民身份再给你办绿卡的话,从绿卡刚批到拿到公民的过程最快也得5年,如果是从大陆来美国靠自己奋斗拿绿卡的,绿卡申请时间+5年下来,一般年龄也不小了。 

从拿绿卡的角度来说,如果某人140被批准了,并且485排期很快要到了的,才是最佳选择。比如结婚之后,排期迅速到了,顺便把配偶的485也提交了,非常easy,被移民局质问婚姻真实性的概率很低,况且又是中国人跟中国人结婚。 

这种情况,也产生了一个专门名词,叫485男,据说处于这种状态的单身男,不经意间抖抖跟其结婚可以迅速拿绿卡,就不愁没妞泡;以485/绿卡为幌子甚至其实没有办绿卡也虚幌着,到处享受美妙肉体的485猥琐男,早就有了。 

有没有485女?。。。我还没听说过。欢迎到一亩三分地论坛水版来8… 

其实还有一种通过婚姻加速绿卡处理的方式,就是你自己办理绿卡,跟非中国大陆、非印度出生的人结婚,这样你就可以突破排期了。前期是靠你来办理绿卡,需要大概两年时间;拿到了140以后,因为你的配偶不在中国大陆或者印度出生,所以绿卡有名额,直接提交485,全家人AOS(adjustment of status)。 

所以,在目前的移民政策下,娶越南老婆的确很有帮助,在香港出生的也的确有优势。 

《九》投资移民 

投资50万美元(必须到指定区域)或者100万美元给美国公司,或者自己开公司也成。如果给美国人创造了一定数量(不少于10个全职)就业岗位,达到要求,就可以拿到绿卡。 

据说现在国内富人流行这个,貌似有些移民中介甚至胡扯出“美国买50万美元的房子,赠送绿卡”这种屁话来蒙人。 

这个绿卡跟婚姻绿卡一样,也是分两步,申请之后,几个月就可以拿到2年的临时绿卡,2年之后转正式。 

第一步的批准通过率超过90%,好的年份超过95%;第二步的批准率就要差很多了,好像前面几年,大体上也就是75%左右吧,因为第二步审核的时候,要求你的投资必须能给美国人创造至少10个全职工作岗位,这个未必能满足,然后绿卡申请就废了。 

这种绿卡的本质是投资,投资就是有风险的,是没有保底的,是有可能血本无归的;而这些要吸引外国人投资的项目,尤其是投资50万美元就可以的,基本上经营前景不好,否则在美国本土就能找到人投资了。那些说保证归还本钱的移民中介或者律师,就是典型的欺负国内的富人“钱多人傻”了。 

最坏的情况下,50万或者100万美元,投资两年,亏损很大,也没有创造移民局规定的工作岗位数量,那投入的钱就当打个水漂。您得有这潇洒,再走这条路。 

《十》绿卡申请形势预测与杂谈 

美国的移民系统需要改革,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移民法改革一直没有发生,而且美国人说起移民改革,default指的是让非法移民合法化而不是高科技移民,这里面的很多观念和观点很ridiculous。 

考虑到目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Warald个人认为: 





今后一段时期内,移民系统可能会有小修补,但是发生大改革的概率很小。奥巴马已经很尽力了,但是很不幸,美国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 
如果没有移民法改革,eb3按理说是永远留在深渊里;eb2则主要得祈祷unused各类绿卡名额转点过来,从而缓解排期;今后申请eb1的人会越来越多。 
08年之后,经济和就业形势很差,国际学生就业困难,能找到工作、申请h1b、工作稳定一直到能提交绿卡申请的人数锐减,并且因为失业的美国人多,LC办理难度加大,过去几年内被批准的140人数肯定远不如从前,同时07大潮时积攒的绿卡,按照目前的情况,有望在2012年10月以前清空。 
08-09年金融危机后提交的绿卡申请,形势会好转。具体能好转到什么地步、排期前进幅度有多大,无法得知,因为美国移民局暗箱操作,而且办事也很无能。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2012年10月之前,移民局能清空2007年七八月份积压的绿卡申请,那移民排期会挪到2007年9月1日,也就是说,eb2的485排期,依然有5年那么长,然后根据Priority Date在2007年9月1日之后的人数多少,排期时间可能会被迅速缩短、大幅跃进(说明绿卡申请人数因为金融危机大幅削减),也可能保持这个规模,甚至继续恶化(说明就业的黄金年代再次来临,大量人申请绿卡,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 
现在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观念也不同了,拿绿卡留美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很多人来美国留学的时候,也抱着工作几年然后回国的想法;回国创业或者吃父母资本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你是坚定的未来海龟,拿个绿卡貌似也没有很大意义,尤其是必须经过多年等待的话。别忘了,就算有了绿卡,如果长期不住美国,你费劲拿到的卡很可能会被取消;如果要等到成为美国公民再回国的话,你可能得35-40岁了,已经在美国安家,孩子都不小了要上学了,离开中国多年之后,再次适应中国社会也是个挑战。 

从永久居留的角度来说,warald依然觉得美国优势巨大,且不说国内的富豪阶层想办法办理投资移民,也不提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来美国上大学甚至初中和高中,更不提国内的高房价、欺实马、毒牛奶、奇迹+反正我是信了等等,如果你的目标是靠自己一天八小时工作,买个房子、开宝马,然后过上舒适但是不豪华的生活,那在中国,如果全靠自己打拼,绝大部分年轻人是做不到的,只能意淫,但是在美国,实现这个梦想并不遥远。感兴趣的同学,请参考Warald在一亩三分地论坛里的老帖子《[励志篇]给新生展望美国留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的生活》,看看宝马车和300平米的房子,都是什么价位;Warald多次强调过了,目前最好的出路是做软件,编程技术好+可以有效的进行英语交流,在美国找到工作,实现有房有车的梦想,触手可及。– 对了,h1b可以在美国贷款买房。 

另外,尽管绿卡难熬,但是也得看具体情况,比如有些人工作稳定,自己也很满意,不想跳槽,那到底是三年还是更久拿下绿卡,没有太大的区别,不便利的地方,就是回国探亲或者出美国游玩,得签证。Warald生活圈里的朋友拿到绿卡之后,固然有人跳槽了,但是更多的人表示,拿卡以后和拿卡以前,生活没变化,该干嘛还是干嘛。 

再一个,中国学生读博士的比例也不小,两口之家,如果有至少一个phd的话,按照我前面章节的建议精心操作,eb1也很可行。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以biology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类专业,就业很差,很多人不得不做千年博士后,干活累,前途暗淡,低工资要养活一家人,压力巨大,但是这类专业因为从事科研,办绿卡要容易很多;相比之下,以eecs为代表的应用性强的学科,master们可以一两年毕业,很快拿上千年博后们这辈子都未必能挣上的年薪,开着好车,却往往被一张绿卡活活卡死,倒霉点的,遇到人品差的老板或者很剥削员工的公司,也只能蒙着眼把折磨当享受。 

有句话叫every dog has its day. 大意是说人人都有得意时,感觉就是这种情况的描写了。 

现在留学大军里规模最大的,就是eecs等应用性质很强的专业了。这些专业与基础研究学科不同,工业界就业市场大,即使读了博士,工作机会也比较多,详情请参考我的另一篇老文章《读了博士phd有什么出路?》 

如果你很在乎拿绿卡在美国安窝,如果phd对你来说,是个实际的选项,尤其是可以去比较好的学校,或者遇到能带你发表好论文、有关系网帮你找好推荐信的老板的话,在Master vs. PhD的比较中,phd的移民优势就得考虑了。诚然,早工作可以早挣几年钱,但是master们基本都得陷入eb2的漫长等待中,而可以走eb1的博士们,就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了绿卡,在美国无论是找工作、改行、职业发展还是保障基本生活,优势巨大,小硕们早工作几年挣的那点钱,在长远利益面前,也不算什么了。 

最后,严重提醒:有了绿卡并不保证你就一定有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否则的话,美国人民的就业率早就是100%了,人人都生活在天堂里了;如果给你个绿卡,让你去干苦力或者去超市当收银员,跟最底层的社会人员竞争求生存,估计这种工作也不是你想要的。要想生存甚至舒适生活,还是靠专业知识+技能。 

最最后,重申:美国绿卡、移民和身份问题往往很复杂,对你的影响也巨大,需要花时间谨慎研究你的具体情况才能回答,也要看操作细节,要回复此类咨询,经常得花时间码长篇文字,因此,Warald很难免费提供此类咨询服务。其他问题,请去一亩三分地论坛移民签证版公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