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喻忘忧邀。已经有很多人说了关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了,我说点儿没人说的:如何能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开演唱会的称之为歌手A吧。她请了三个嘉宾,歌手B、演员C、歌手D。
歌手A自己唱了一个多小时,中间插了几次talking,女王气场十足,讲话风趣幽默。然后请上歌手B。两个人各自坐下来,开始弹唱聊天。如果按在大陆的知名度算,B可能还比A更有名些。但B全程微笑,态度谦和,各种赞扬歌手A,弹吉他给A伴奏。
这时演员C出现了,显得有点仓促,她解释说因为刚从片场下来,所以晚到了,然后各种“嘤嘤嘤讨厌啦”,小撒娇小羞涩。她来了以后,一起加入聊天,话题就转移到了她的身上,看得出来在平时的私交中,她应该也是小公主的角色。
在B、C都已经退场以后,D才出现,而且她是从观众席后面进来的。这个场地是livehouse,所有人都挤在一起站着。A邀请她上台,她说她是来预祝A新专辑大卖的,就不上来了,希望观众们和她一起唱一首歌献给A。然后她爆出今天其实是A的生日,全场观众齐唱了祝你生日快乐,气氛很温馨感动。唱完D就say goodbye了,我因为站得比较靠前,甚至都没看见她的真容。
不谈演唱会的效果,单从人格魅力方面排个名,我认为是:B>A>D>C。
C来晚不说,还喧宾夺主,扭扭捏捏,一度引起气氛尴尬;D的选择就明智得多,既然来晚了,干脆就借机鼓动全场大合唱,煽动气氛;A作为主角,镇住全场当仁不让;B自己也很红,但作为嘉宾甘当绿叶,衬托主角,我认为更胜一筹。
说上面这些是为了说明,人格魅力是要看场合的。在一个圈子里最牛的人,到了另一个圈子可能就只是小透明,找准自己的定位,再分析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我在另一个答案怎样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中,给“人格魅力”下了个我自己的定义:
所以说。如果你是小透明,就安静地做一枚小透明。假如你处在一群大牛、或者是一群和你不同领域的人之中,在专业方面没什么可跟人比的,这时你唯一拿得出手的正能量就是“谦虚”、“随和”、“温暖”、“周到”这些相对不需要“干货”的特质了。请不要刷存在感,也不要碍手碍脚。在需要你的地方,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
就像她一样。认真做事、不浮夸的人是会赢得尊重的。
那好,现在知道什么时候该低调了。那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处的圈子,和我们本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大家的level比较平均。在这种情况下,也想提高个人魅力、脱颖而出怎么办?固然,人格魅力归根结底来源于自身的修养,但恰当地表现也非常重要。
可能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长期观察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归纳TA的人格魅力是如何展现的;但在影视作品里就不一样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创作者会用最简练的手法让你确信,这个人是个人格魅力很强的人。
为什么我们觉得他有人格魅力?他机智,幽默,冷静,乐观,在黑色的集中营中,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童话。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能从容地面对。
为什么我们觉得他有人格魅力?他亦正亦邪,表面傲慢,内心有爱,关键时刻坚持原则。
为什么我们觉得她有人格魅力?她敢于挑战世俗,目标明确且不择手段,敢爱敢恨,坚韧不拔。否则,同样富有人格魅力的白瑞德也不会奋不顾身地爱上她。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反差。
不管是与大环境的反差,还是与自身的反差,这种反差是令人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是正面、积极的反差。
与大环境的反差:学生组织选干部,如果一群学生都是乳臭未干,吵吵闹闹,长篇大论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为组织奋斗终生的目标,那么如果有一个人不卑不亢,温文尔雅,对别人表现出极大的谦让和尊重,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被认为有人格魅力。
与自身的反差:你要去采访一位科学家,他搞的研究都是很枯燥的那种,你以为他本人一定非常乏味,结果一见面,对方其实很开朗有趣,妙语连珠,笑声不断,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也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那么你就会觉得对方很有人格魅力。
人类的人格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反差之所以会让人认为有魅力,是因为反差塑造出一种丰富、立体的人格结构。就像一颗每个面都有不同光泽的宝石,一眼看去无法窥其全部,就显得很有魅力。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从我上面说的“场合”和“反差”两个角度入手。当你处于一个场合当中,先迅速地判断一下他人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有选择性地输出你性格中可以制造“反差”的部分。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干货的基础上,我给人格魅力的定义是正能量的输出,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正能量,你首先得有正能量。至于如何增加干货,就不赘述了。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开演唱会的称之为歌手A吧。她请了三个嘉宾,歌手B、演员C、歌手D。
歌手A自己唱了一个多小时,中间插了几次talking,女王气场十足,讲话风趣幽默。然后请上歌手B。两个人各自坐下来,开始弹唱聊天。如果按在大陆的知名度算,B可能还比A更有名些。但B全程微笑,态度谦和,各种赞扬歌手A,弹吉他给A伴奏。
这时演员C出现了,显得有点仓促,她解释说因为刚从片场下来,所以晚到了,然后各种“嘤嘤嘤讨厌啦”,小撒娇小羞涩。她来了以后,一起加入聊天,话题就转移到了她的身上,看得出来在平时的私交中,她应该也是小公主的角色。
在B、C都已经退场以后,D才出现,而且她是从观众席后面进来的。这个场地是livehouse,所有人都挤在一起站着。A邀请她上台,她说她是来预祝A新专辑大卖的,就不上来了,希望观众们和她一起唱一首歌献给A。然后她爆出今天其实是A的生日,全场观众齐唱了祝你生日快乐,气氛很温馨感动。唱完D就say goodbye了,我因为站得比较靠前,甚至都没看见她的真容。
不谈演唱会的效果,单从人格魅力方面排个名,我认为是:B>A>D>C。
C来晚不说,还喧宾夺主,扭扭捏捏,一度引起气氛尴尬;D的选择就明智得多,既然来晚了,干脆就借机鼓动全场大合唱,煽动气氛;A作为主角,镇住全场当仁不让;B自己也很红,但作为嘉宾甘当绿叶,衬托主角,我认为更胜一筹。
说上面这些是为了说明,人格魅力是要看场合的。在一个圈子里最牛的人,到了另一个圈子可能就只是小透明,找准自己的定位,再分析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我在另一个答案怎样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中,给“人格魅力”下了个我自己的定义:
【人格魅力】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能提供的【正能量的输出】的总和。
所谓的人格魅力固然来自内心的强大和充实,但我想强调的是“输出”二字。就算内在一时还达不到,但“输出”却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弥补。
人格魅力(外在输出)×能力(内在积淀)=一个人的总能量。
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略微大于后者,是比较理想的搭配。
也就是说,你表现出来的所谓的“脾气”,不要超过你所谓的“本事”。
所以说。如果你是小透明,就安静地做一枚小透明。假如你处在一群大牛、或者是一群和你不同领域的人之中,在专业方面没什么可跟人比的,这时你唯一拿得出手的正能量就是“谦虚”、“随和”、“温暖”、“周到”这些相对不需要“干货”的特质了。请不要刷存在感,也不要碍手碍脚。在需要你的地方,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
就像她一样。认真做事、不浮夸的人是会赢得尊重的。
那好,现在知道什么时候该低调了。那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处的圈子,和我们本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大家的level比较平均。在这种情况下,也想提高个人魅力、脱颖而出怎么办?固然,人格魅力归根结底来源于自身的修养,但恰当地表现也非常重要。
可能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长期观察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归纳TA的人格魅力是如何展现的;但在影视作品里就不一样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创作者会用最简练的手法让你确信,这个人是个人格魅力很强的人。
为什么我们觉得他有人格魅力?他机智,幽默,冷静,乐观,在黑色的集中营中,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童话。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能从容地面对。
为什么我们觉得他有人格魅力?他亦正亦邪,表面傲慢,内心有爱,关键时刻坚持原则。
为什么我们觉得她有人格魅力?她敢于挑战世俗,目标明确且不择手段,敢爱敢恨,坚韧不拔。否则,同样富有人格魅力的白瑞德也不会奋不顾身地爱上她。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反差。
不管是与大环境的反差,还是与自身的反差,这种反差是令人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是正面、积极的反差。
与大环境的反差:学生组织选干部,如果一群学生都是乳臭未干,吵吵闹闹,长篇大论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为组织奋斗终生的目标,那么如果有一个人不卑不亢,温文尔雅,对别人表现出极大的谦让和尊重,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被认为有人格魅力。
与自身的反差:你要去采访一位科学家,他搞的研究都是很枯燥的那种,你以为他本人一定非常乏味,结果一见面,对方其实很开朗有趣,妙语连珠,笑声不断,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也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那么你就会觉得对方很有人格魅力。
人类的人格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反差之所以会让人认为有魅力,是因为反差塑造出一种丰富、立体的人格结构。就像一颗每个面都有不同光泽的宝石,一眼看去无法窥其全部,就显得很有魅力。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从我上面说的“场合”和“反差”两个角度入手。当你处于一个场合当中,先迅速地判断一下他人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有选择性地输出你性格中可以制造“反差”的部分。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干货的基础上,我给人格魅力的定义是正能量的输出,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正能量,你首先得有正能量。至于如何增加干货,就不赘述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