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不安的開始
回首七年前二月中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來自麻省理工的信。
還記得當時我點開信件的手顫抖著,也記得當時的我無法安下狂跳的心來讀完整封信,只能用掃描的方式尋找關鍵字。
反反覆覆在信上來回看了幾遍,終於在信的第一段的最後看到了-- "Congratulation!"。
是的,我錄取了麻省理工的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
收到麻省理工的錄取信,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相信每個人都不一樣,但當時我的心情,真的很複雜。更清楚地說,我當下開心了三分鐘,但接下來的我馬上被焦慮不安給淹沒。
我真的值得嗎?即使大學四年的每一天,我時時刻刻都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但當錄取信握在我手中時,我仍然不斷懷疑,我夠好嗎?我有資格嗎?
這是全世界最頂尖的麻省理工耶,我真的可以嗎?這樣惶恐不安的心情,一直伴隨著我到達美國。
剛到美國時,有幸認識一些同時被錄取的好朋友,也因為有當地學長姐的幫忙,所以在生活上適應的很快,但是在研究方面,我卻吃足了苦頭。
第一個接手的研究題目可發展性相當侷限,我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與失敗相處,最後終於發現在一個特定的測試環境之下,我們採取的方式表現優於傳統方式。
但這不是一個灰姑娘的故事,我的研究生涯並沒有因為嘗盡種種失敗得到成功後而有轉折,反倒是因為接連失敗的關係,我的指導教授對我的能力完全不具信心。
也許是這樣的關係,我接下來一年所接觸到的研究專案,都是創新性、可延伸性低的專案。
我嘗試著藉由提出我個人認為有趣的研究方向來翻轉這樣的處境,但總是得到指導教授的冷回應。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心裡的煎熬更不在話下。
當時的我真的很困惑也很沮喪,我不斷地問我自己,為什麼在全世界第一流的學府,我要做這樣的研究?
這樣下去,當我有一天離開了這個學校,我真的能具有麻省理工的實力嗎?還是我只能打著麻省理工的招牌,沾這個招牌的光?
我反覆思索這個問題,然後我確切地告訴我自已:我不要沾光,我要值得這個名號後面隱含的意義。
➢充滿關鍵的轉折
終於,在要進入博士班第二年的暑假,來自同實驗室學長的一句話,讓我的研究生涯有了重要的轉折。那
位學長是我個人認為在我們組裡研究算是相當成功的學生,我跟他提了我的心情,原本以為研究順遂的學長只會安慰我幾句,沒想到學長竟跟我說,他也曾經歷過我的處境。
當時的他秉持著證明給教授看的心情,一步一步慢慢做、一步一步成功地說服教授。
學長的話給了我相當大的鼓勵,因為我認定研究最成功的學長,居然也經歷過和我相似的處境?如果學長能渡過這些挑戰,也許我也可以?
我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一頭鑽入我所提出的研究計劃。
但完成計劃需要時間,而在實驗還沒有成果之前,我必須不斷地說服指導教授,請他相信我並給我機會。
這個過程,真的很孤獨,質疑的聲音不僅僅來自外界,也來自我的心裡,但我只能盡力忽略懷疑的聲音,不斷調整心態。
最後,前前後後將近半年的時間,我終於從無到有地把一個研究計劃做出來:靠自己發想研究方向、大量閱讀文獻,大量地和同學討論,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執行實驗,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撰寫了一篇教授看完只能修改兩個字的論文,並且說服指導教授讓我把論文投稿到最頂尖的會議。
這中間的過程,用文字帶過看似雲淡風輕,但其中著實充滿了酸甜苦辣。
那篇論文後來很幸運的被錄取了,根據我實驗室的同學做的小小追蹤,那篇論文是那次會議裡引用次數最多的五篇論文之一。
然而,我心中認定最大的收獲卻是得到了教授對我的信任。
在那次獨立執行研究專案以後,我的教授開始對我另眼看待,他開始給我機會到其他學校、會議做演講,當他受邀給演講時,也總是會介紹我的研究。
依然記得有一天當他在準備演講稿的時候,他跟我說:"I want to show them the most exciting thing here."。
➢從容不迫的達陣
我的教授開始給我大量的自由,因為有絕大部分的自主性,我可以選擇做我有熱忱的題目,因為有熱忱,所以即使研究陷入瓶頸,我也可以抱著正面的態度面對層層關卡,然後一一突破。
我不敢說我的研究帶來了多重大的突破與發現,但是,抱著好奇的心,我發現及探索了新的領域,現在實驗室裡有兩到三位研究生,延續著我的博士論文做著研究,我想這應該可以算是我對學術界做的一點小小的貢獻吧!
然而對於我個人而言,更重要的卻是,我可以沒有慚愧地對自己說,我在麻省理工紮實地走過了一遍。
回首看待在麻省理工的六年,那充滿轉折的半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那半年,讓我有了從零到一獨立創造的經驗,這對我後來職涯的選擇有著很深遠的影響(我婉拒了數間大型軟體公司的邀請,而選擇加入新創公司)。
在那半年裡我學到了幾件重要的事情,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突破舒適圈:
在尋找研究方向的過程中,我大量地往外探索,看CSAIL其他領域的學生在做什麼樣的研究,思索他們的研究創新程度在什麼樣的水準,因為這樣的審視,讓我可以用更全觀的角度來引導我自己該走的方向。
此外,我也大量閱讀我所熟知領域以外的文獻來激發靈感,有問題就寫信給在CSAIL做相關研究的同學--在CSAIL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的同學就是專家。
2. 獨立:
我徹底了解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人會承擔我的未來。教授的人生不會因為我寫不出博士論文而有改變,但是我的人生卻可能因此而陷入低潮好一陣子。
所以,我學到了,我必須主動為自己爭取。
不喜歡研究的題目,我就必須說服教授讓我換題目,而不是埋頭苦幹,希望有一天教授會突然發現這個題目缺乏發展性。
3.堅持:
我無法再強調堅持的重要性了。然而,這兩個字說起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我自己也不能算是個毅力特別強的人,但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我發現堅持其實有個小訣竅,那就是把大目標拆成中目標,中目標再分割成容易達到的
小目標。擁有可以容易達成的小目標相當重要,因為小目標達成時的成就感,可以形成驅使我們繼續向前源源不絕的原動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有心想到國外深造的學子們,一窺現實的研究生活是怎麼樣子,並且能夠在出發之前建立正確的態度。也
希望能夠帶給正踏在學術研究這條道路上的學生一些鼓勵:你會走過的--從惶恐不安到從容不迫的這條路。
(作者簡介:李佳盈,2008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後,即赴美深造。分別在2010年和2014年取得麻省理工碩士及博士學位。熱愛機器學習這個領域,喜歡用多樣的角度看世界,現在在舊金山打拼人生。)
- See more at: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62/article/2009#sthash.jnxAjO2w.dpuf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